资本主义社会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3页(3765字)

资本主义社会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体制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由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历史过程,伴随着一系列的生产关系的解体过程。这种历史上的解体过程,包括农奴制关系的解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关系的解体,劳动者对劳动工具的所有为前提的并且把作为一定手工业技能的劳动本身当作财产的行会关系的解体和各种不同形式的保护关系的解体,使得广大劳动者与土地相分离,被剥夺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另一方面,封建社会末期的“新兴贵族”,作为早期资产阶级的代表者,通过海外掠夺、奴隶贸易等方式积累起大量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前提——“自由”劳动者和大量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逐渐形成。在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若干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宣告了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

资本主义社会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不同,资本家只是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并不占有劳动者的人身,劳动者在形式上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正如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972,P.256)

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构成社会整体中的一个相当独立的领域。由于相互竞争的企业与普遍的商品化过程确定的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高度的内在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全部经济再生产都是“扩大再生产”,因而经济秩序不可能是“静态的平衡”,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成了极大的区别。以经济领域的高度革新为条件,经济关系对其他社会系统有很大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利用形式上自由的雇佣劳动者来进行生产,劳动力成为商品,榨取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无产阶级只能得到与其劳动力价值相当的那一部分生活资料,而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共同瓜分。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揭示,是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进行的,其结论切中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它也否定了那种只从纯经济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思路。

资本主义社会是采取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生产的社会制度,但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认为,资本主义应是与“市场经济”严格区分的一种上层建筑,在他看来,“市场经济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在某种意义上,对生产者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还必须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资本主义则不然,它只关心交换价值。”(费尔南·布罗代尔,1997,P.5)在费尔南·布罗代尔看来,市场经济处在竞争的影响之下,而资本主义则由于拥有积累起来的巨额资本,能够放手地从事“赌博、冒险和作弊”(1997)。因此他认为,资本主义始终是等级制的存在,而等级制又不局限于经济方面。

G·A·柯亨(G.A.Cohen)以分析哲学的原则和方法为出发点,指出“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其生产是由资本原则控制的,而且它表现出资本家和劳动阶级之间的划分。”(1989,P.330)在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上,柯亨与费·布罗代尔达到了一致,也就是认同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关系的存在,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因“市场经济”的作用和“资本原则”的控制,而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阶级系统在某些方面是由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来维持的。

统治阶级可以通过诉诸暴力,运用这种暴力。

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阶级统治在性质上起了变化。

资本主义的劳动契约,是新的阶级系统的重要环节。资本主义劳动契约并不依赖对暴力手段的直接占用,其阶级关系直接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而不是直接面对暴力或受暴力制裁。

这种情况是与暴力手段在国家手中垄断控制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成为“管理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

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有与先前国家组织不同的一些特征。

尤·哈贝马斯(J.Habermas)概括为:国家的组织细胞是政府制度:(1)政府以中央集权的、永久的税收体系为基础;(2)政府具有受其支配的、由中央指挥的常规军;(3)政府具有制定法律和合法地使用武力的垄断权;(4)官吏组织管理,即在统治的形式上,由专业化的官员组织管理(1984,P.158)。

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矛盾体,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认识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集中反映,这一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最终为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对财富的贪欲与对这种贪欲的节制。他认为:“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1987,P.8)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认为:“资本主义是这样一个社会经济系统:它同建立在成本核算基础上的商品生产挂钩,依靠资本的持续积累来扩大再投资。然而,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扯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Character structure)”(1989,P.25)。

贝尔强调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和多原则支配性质,据此提出了三大领域对立说。

首先是经济领域,它严格遵照“效益原则”运转,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这个日趋非人化的体系中,人的丰满个性被压榨成单薄无情的分工角色,作为补偿,应提供广泛就业和社会流动的自由,促进社会享乐倾向。

其次是政治领域的分离独立。政治领域的轴心原则是“平等”观念,它一方面扩充了官僚机构,另一方面逐步将传统政治代议制延展为基础广大的直接参与制,阶级冲突和对抗的局面虽得以控制,公众与官僚机构间的矛盾却成为大问题。

第三是思想领域,其灵魂是“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与经济、政治体系中发达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相反,文化领域历来标榜“个性化”、“独创性”以及“反制度化”精神。在经济主宰社会生活,文化商品化趋势严重,高科技变成当代人类图腾的压迫下,变革缓慢的文化阵营步步退却抵抗,强化了自身的专利特征和自治能力。西方文明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现代主义运动,便是这场冲突战的文化结晶(贝尔,1989)。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使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矛盾日益突出,雇佣劳动者的素质和意识逐渐提高,人类最终将抛弃生产资料私有制,抛弃私有制所带来的社会异化,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带给人的种种束缚,实现真正的民主、平等与自由。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1972,P、83)

参考文献:

丹尼尔·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

费尔南·布罗代尔,1997,《资本主义论丛》,中央编译出版社。

G·A·柯亨,1989,《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重庆出版社。

尤·哈贝马斯,1984,《交往行动理论——理性和社会理性化》,英译本,波士顿灯塔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7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瞿铁鹏,1995,《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1987,《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

上一篇:封建社会 下一篇:社会主义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