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55页(5534字)

为保证国际交往中的货币支付顺畅进行,需要在国际间对这些活动作出某些安排,由此构成国际货币体系。

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要求:(1)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能力,并使其增长能力和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发展相适应。(2)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信心,使各国政府和私人愿意继续持有该国际储备资产,避免发生大规模抛售国际储备货币的危机。(3)具有良好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使各国公平合理地承担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的责任。

保证国际收支得到有效而稳定的调节,并使调节付出的代价最小。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将会促进世界经济、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稳定发展。

国际储备资产或者说本位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而汇率制度则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

因此可以从储备资产的形式和汇率制度的类型两个方面来划分国际货币制度。按国际储备资产分有:(1)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它是以黄金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或称国际本位货币。

(2)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它同时以黄金和可直接自由兑换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3)信用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外汇(如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资产。按汇率制度划分,可以分为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就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来看,1870~1914年的金本位制和1946~1972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固定汇率制度,30年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和1973年至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浮动汇率制度(钱荣昆,1994)。

而浮动汇率制度又分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所谓肮脏浮动)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所谓清洁浮动)。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现实中并未出现过,但关于它的理论分析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历史。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也在不断演变,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形成于1880年延续到1913年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一战后短暂存在的金汇兑本位制度;1945~1973年期间以可兑换的美元为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期。

下面分别简介国际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当前的浮动汇率制度。

1.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1880~1913年的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作为世界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该体系下黄金具有货币的全部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一般认为金本位制具有三大特征:

(1)国际金本位制是建立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铸币本位制的基础上,其典型特征是金币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以及黄金自由进出口,这保持了金币数量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并能保持币值稳定,加上黄金的自由进出口可使本币汇率保持稳定,因此,金本位制是一种稳定的货币制度。

(2)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即所谓的铸币平价。

金币的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进出口,保证了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波动维持在由铸币平价和黄金运输费用所决定的黄金输送点以内。实践表明,国际金本位制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度。

(3)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国际收支逆差使黄金外流,导致中央银行黄金储备减少,因此必须紧缩货币供给,从而使物价水平下降,这将会提高本国出口竞争力并抑制进口;而且汇率下降还会引起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两方面都促进国际收支恢复均衡。

国际收支顺差时变动方向与此相反。这就是金本位制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国际金本位制推动了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但它存在着一些缺陷;它的自动调节机制也并未像理论分析的那样得到了充分发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金本位制度崩溃。

2.布雷顿森林体系

在二战即将结束之届,为避免重现战前混乱的世界经济秩序,促进战后经济重建,加强国际间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发展,44个同盟国家于1944年7月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金融会议,商讨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此次会议产生了被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际货币制度。根据会议协议条款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赖以维持的基本运行机构。该体系是在美国经济势力空前强大,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力量明显衰弱的形势下建立的,因此形成的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项主要内容是:

(1)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IMF成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它的各项规定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基本秩序。为调节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IMF对会员国融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

(2)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参加基金组织的成员国的货币金平价以黄金和美元来表示。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定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按官价兑换黄金。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从而间接与美元挂钩,这就是所谓的“双挂钩”体系。各国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但在出现国际收支基本不平衡时,经IMF批准可以进行汇率调整,所以又称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近30年的运行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酝酿了一次次的美元危机。它的成就表现在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货币秩序,加强了各国在经济尤其是金融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环境,加快了战后经济重建,促进了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

而一次次的美元危机是美国经济地位相对下降、连年巨额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持续恶化的结果。它逐渐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并最终使其崩溃。

其根本原因在于该体系存在的几个致命缺陷。

首先,该体系存在先天不足,即所谓的“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众所周知,美国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负有两个责任:一是要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

但这两个问题即信心和清偿力是矛盾的。简言之,要满足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长的需要,国际储备必须相应增加,这只能通过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来完成。

但美国持续的国际收支赤字将使各国手中持有的美元增多,则会对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兑换关系缺乏信心。这个矛盾终将使该体系无法维持。

IMF发行的特别提款权(SDRs)意欲缓和该矛盾,但由于规模太小基本上是于事无补。其次,尽管该体系规定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美元是基准货币,50年代末以后美国连年国际收支赤字,却不便也不愿使美元贬值,而盈余国也不愿因升值而降低出口竞争力,所以在现实中变成了固定汇率制。

汇率调整的僵化加剧了国际收支调整的困难,而IMF提供的信贷资金又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此使国际收支失衡长期持续,最终导致美元危机的总爆发。再次,在该体系下,各国为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进而丧失了国内经济目标,损害了国内经济,这违背了各主权国家的意愿,也与该体系设计者的初衷大相径庭。

60年代以后,一浪高过一浪的美元危机使美元的霸权地位严重削弱,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受到越来越剧烈地冲击而变得难以维持。

美国及西方各国几经努力却未能扭转局势,最终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度彻底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崩溃。

3.当前以浮动汇率制度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使国际金融形势更加动荡不安,许多国家提出了货币制度改革的新方案。1976年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开会达成“牙买加协议”。

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使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IMF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制度,既可以是自由浮动的也可以是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但各国汇率政策应受IMF监督,并与IMF协商。

IMF还要求各国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以稳定国内经济并促进国际金融秩序稳定。尽力缩小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操纵汇率阻止国际收支的调节,以获取不公平的竞争利益。

(2)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取消会员国之间和会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务的义务。

允许各国中央银行按市场价格自由交易黄金,这意味着使黄金非货币化。

(3)修正SDRs有关条款,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使其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

(4)IMF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融通,帮助他们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5)增加会员国的会费,调整各国所占比重。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运行具有以下特征:

(1)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西德克,日元,SDRs和欧洲货币单位(ECU)的储备货币地位不断提高,但美元为中心的局面尚未改变。

(2)浮动汇率制度为主,但也有不同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存在。

一般讲,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欧盟国家实行的是联合浮动汇率制度),以保持国内政策的独立性。

某些小国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不同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有人将目前这种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局面称为“无体制的体制”或“混合体制”

(3)现有体制下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汇率机制、国际金融市场和利率机制、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动用国际储备资产来进行。理论分析认为,汇率的自由浮动可以自动消除国际收支失衡,但现实并不如此圆满。IMF通过扩大融资,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发展中国家改善国际收支,但作用有限。

简言之,各种调节机制均存在着局限性。

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持续的国际收支失衡和发展中国家不断爆发的债务危机,反映了该体系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乏力。

如何评价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首先,应该肯定它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多元化储备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基本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相互牵连的弊端。

浮动汇率为主的汇率制度基本上适应了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状况,使各国具有了独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多种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存和相互补充,基本上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国情不同的现实。其次,还要认识到: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世界经济动荡多变和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它在储备货币、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些缺陷阻碍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矛盾。

世界各国仍在不断探寻对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面集中在国际储备资产的确立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两个方面,而其中最基本的是国际储备资产的改革。不过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发展统一的世界货币,恢复固定汇率制度,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是行不通的。

参考文献:

钱荣堃主编,1994,《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

刘舒年主编,1994,《国际金融》,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黄达主编,1992,《货币银行学》,四川人民出版社。

托马斯·迈耶、詹姆斯·S·杜森贝、罗伯特·Z·阿利伯,1984,《货币,银行和经济》,中国金融出版社。

J·L·汉森,1983,《货币理论和实践》,中国金融出版社。

彼得·林德特、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85,《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R.Dornbusch,S.Fischer,1994,Macroeconomics,McGraw-Hill,Inc.

上一篇:内在稳定器 下一篇:汇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