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259页(4028字)

指一国货币折算为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比价,简单地讲,就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又称汇价,外汇牌价或外汇行市。

折算两国货币的比率,首先要确定以哪一国货币作为标准,这就是汇率的标价方法(Quotation)。

外汇市场上存在两种不同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Direct Quotation System)和间接标价法(Indirect Quotation System)。直接标价法又称价格标价法(Price Quotation System),它是以一定单位(1个,100个或10000个货币单位)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

也就是以本国货币来表示一定单位外国货币的价格。因此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说明单位外币能够换取的本币越多,因而本币币值也就越低。绝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亦采用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又称数量标价法(Quantity Quotation System),指用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来表示汇率,即以外国货币来表示一定单位本国货币的价格。

因此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就表明单位本币所能换得的外国货币越多,因此本国货币币值越高。英国和美国都采取间接标价法。显然两种不同标价法下的汇率互为倒数。掌握了其中一种标价法下的汇率值,就可以知道另一种标价法下的汇率值。

弄清标价方法,是分析汇率问题的前提。

1.汇率的主要种类

具体的外汇交易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汇率种类。

(1)官定汇率(Offcial Rate)。

又称法定汇率和市场汇率(Market Rate)。

这是按外汇管制的松紧程度来划分的。官定汇率是由政府规定的汇率,外汇管制较严的国家禁止自由外汇交易存在,因此官定汇率就是实际汇率。

市场汇率指在自由外汇市场买卖外汇的实际汇率。

(2)基本汇率(Basic Rate)和套算汇率(Cross Rate)。后者又称交叉汇率。

由于外币种类繁多,很难制定本币与每一种外币之间的汇率,因此一般是选定一种在本国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使用的外币,制定出本币与其之间的汇率,该汇率就是基本汇率。各国一般选定本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作为基本汇率。至于其他外币与本币之间的汇率,则可以根据基本汇率套算出来,套算出来的汇率就是套算汇率。

(3)电汇汇率(Telegraphic Transfer Rate,简称T/T Rate)、信汇汇率(Mail Transfer Rate,简称M/T Rate)和票汇汇率(Draft Rate)。这是从外汇交易的支付工具来划分的。

电汇汇率是以电报解付方式买卖外汇时所用的汇率。信汇汇率是以信函解付方式买卖外汇时所用的汇率。票汇汇率是银行以外汇汇票为支付工具买卖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4)买入汇率(Buying Rate or Bid Rate)和卖出汇率(Selling Rate or Offer Rate)。

买入汇率是银行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多用于银行与出口商之间的外汇交易,因此常称出口汇率。卖出汇率指银行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多用于银行与进口商之间的交易,所以也常称进口汇率。

(5)即期汇率(Spot Rate)和远期汇率(Forward Rate)。这是从外汇买卖的交割期限来划分的。即期汇率又称现汇汇率,是买卖双方成交后,在两个营业日之内办理外汇交割时所用的汇率。远期汇率又称期汇汇率,是买卖双方事先约定的,据以在未来一定时期进行外汇交割的汇率。

2.纸币流通下的汇率决定和调整

金本位制崩溃后,西方各国先后开始实行纸币流通,纸币不能兑现。纸币流通下由于各国货币发行脱离了兑换黄金的物质约束,货币的对内对外价值就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汇率决定机制也比金本位制下复杂化了。汇率的决定,开始主要取决于各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其中的贷方项目构成外汇供给,而借方项目形成外汇需求。国际收支盈余(赤字)造成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过于求(供不应求),本币的供不应求(供过于求),按直接标价法表明的汇率就会出现下降(上升)趋势。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必须消除外汇供给失衡状况,维持固定汇率,即外汇供大于求时,以固定汇率收购供大于求部分。供不应求时,用外汇储备以固定汇率满足市场上求大于供部分。

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可以不加干预,通过汇率浮动来恢复外汇市场供求平衡。

但现实中出于各种政策考虑,中央银行总是或多或少地干预外汇市场的,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并不存在。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差别在于:前者的货币政策是内生的,干预是被动的;而后者干预是主动的,可以有自主的货币政策。

3.汇率决定理论

外汇供求决定汇率仅是一种表面现象,其背后隐藏更深层的原因。

如两国的通货膨胀差异、利率差异、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政府干预和市场预期等等。一些汇率决定理论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这些原因,下面是几个目前仍具重大影响的汇率决定理论。

(1)购买力平价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购买力平价一般简称PPP。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两种货币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的比较,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该理论具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说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

绝对购买力平价说认为,在某一时点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等于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因为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绝对购买力平价实际上就是两国一般物价水平之比。该学说实际上就是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存在着“一价定律”(The Law of One Price)。

而相对购买力平价说则避开了一价定律这个过于严格的假设。它认为汇率在某段时期的变动取决于该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的变动。

即一定时期内的汇率变动与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成比例。一般认为购买力平价说揭示了汇率变动的长期原因,因此该学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但经验证明短期的汇率波动并不符合该学说,表明该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

(2)利率平价说。利率和汇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凯恩斯和P·爱因齐格(P.Einzig)通过分析抛补套利所引起的外汇交易提出了利率平价说,用以说明远期汇率的决定。其基本观点是:当两国利率水平不同时,会使资本从低利率国家流向高利率国家,但套利者既要考虑利率差异造成的两国的资产的收益水平差异,也要考虑汇率变动引起的收益变动。为避免汇率风险,套利者会将套利与掉期业务结合进行,大量掉期外汇交易的结果,使低利率货币的现汇汇率下降,远期汇率上升,而高利率货币的现汇汇率上升,远期汇率下降。大量抛补套利的不断进行,使远期汇率和现汇汇率差额即远期差价不断扩大,到两种资产的收益率完全相同时,抛补套利活动停止,远期差价和两国利差相等,这就是利率平价。该理论对理解远期汇率的决定和利率与汇率的关系都有指导意义。但现实世界里,利率平价一般并不成立,反映了该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

(3)国际收支说。

该理论是利用凯恩斯主义的国际收支均衡条件分析外汇供求状况而形成的。它认为:汇率主要取决于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状况,外汇供求是由国际收支决定的,外汇供求均衡是国际收支平衡的另一种表现。

所有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的因素都必然影响外汇供求状况,这些因素主要有:国内外国民生产总值水平、国内外价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人们对汇率变动的预期等等。该理论对于短期外汇市场分析很有意义,因此至今仍被人们广泛运用。

但它的一些结论与经济现实多有不符,表明它亦存在一些缺陷。

(4)资产市场说。

该理论产生于国际资本流动高度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强调金融资产市场均衡对汇率变动的影响。它把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结合起来,利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分析汇率决定。其基本思想是:一国金融市场供求失衡后,不仅可以通过国内商品市场的调整来恢复均衡,而且在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国外资本市场的调整来完成。汇率作为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它的变动有助于消除资产市场的供求失衡。两国资产市场供求存量保持均衡时的汇率就是均衡汇率。

参考文献:

钱荣堃主编,1994,《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

刘舒年主编,1994,《国际金融》,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劳伦斯·S·科普兰,1989,《汇率与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R.Dornbusch,S.Fischer,Macroeconomics,McGraw-Hill,Inc.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