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利益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330页(2654字)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在亚当·斯密(Adam Smith)绝对成本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用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基础的理论。
在他之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虽然能解释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1817年,李嘉图在他的着作《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成本理论,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获取贸易利益。所谓比较利益就是贸易双方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然后交换产品而取得的贸易利益。
李嘉图用一个已经成为经典的例子来说明他的理论。他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同时生产酒和呢绒。由于生产条件的差异,两国生产同量酒和呢绒的生产成本不同。生产一单位呢绒和一单位酒,英国各需要10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各需要90人劳动一年和80人劳动一年。
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而葡萄牙都处于绝对优势。按照绝对成本理论,两者不可能进行贸易分工。但李嘉图认为,“即使葡萄牙进口的商品在该国制造时所需要的劳动少于英国,这种交换仍然会发生。虽然葡萄牙能够以90人的劳动生产呢绒,但它宁可从一个需要100人的劳动生产呢绒的国家输入,因为对葡萄牙来说,与其挪用种植葡萄的一部分资本去制造呢绒,还不如用资本来生产葡萄酒,因为由此可以从英国换得更多的呢绒。
”按照李嘉图的思想,葡萄牙应“两优择其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并向英国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则应“两劣择其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并向葡萄牙出口以换取酒的进口。这样双方都可从这种分工中获取比较利益。这种利益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在分工前,英、葡两国一年中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而分工后,英、葡可各生产2.2单位的呢绒和2.125单位的酒,两种产品的产量都增加了。
这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
假定英、葡两国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则英国两种商品的消费量皆为1.1单位,分别比贸易分工前增加了0.1单位。葡萄牙呢绒和酒的消费量分别为1.1单位和1.025单位,各比分工前增加0.1单位和0.025单位。
再次,假定英、葡两国对两种商品的国内需求不变,在进行国际贸易分工的情况下,英国只需要100人生产的1单位呢绒与葡萄牙换取自己需要的1单位酒,而葡萄牙只需要80人生产1单位酒从英国换取自己所需的1单位呢绒,两国分别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和10人一年的劳动。
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比较利益学说也由此成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线。这一学说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它表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立各自的相对优势,并根据比较成本原则从事生产和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少的劳动耗费,交换到比闭关自守时更多的产品,增加总的消费量。这比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大大前进了一步,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发展贸易分工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比较利益学说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一国内部,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优胜劣汰,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不断被逐出市场。而比较利益学说则说明,在国家之间平等交换的条件下,劳动生产率落后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因竞争而被淘汰,反而可以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益。
因此,经济落后国家不必害怕对外开放和国际竞争。
第三,比较利益学说还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在此例中,只要英国能以1单位的呢绒换得0.83~1.125单位之间的酒,而葡萄牙只要能以1单位酒换得0.89~1.2单位之间的呢绒,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所以,贸易双方互利的程度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幅度。
而等价交换则是一个点的概念。根据比较利益学说,国际贸易更多追求的是互利,而不必拘泥于等价交换。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定基础之上的:(1)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2)自由贸易;(3)国内劳动有完全流动性而国家之间则没有流动性;(4)不变的生产成本;(5)没有运输成本;(6)没有技术变化;(7)劳动价值论。
西方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李嘉图的理论假设缺乏现实基础、忽略动态分析,因而怀疑其具有科学性的合理内核。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李嘉图正是合理运用了抽象法,才从纷繁复杂的贸易现象中抓住了最本质的内容,比较利益学说最重要的是提出了贸易性互利原理,这个原理本身具有其“合理”内核。
参考文献:
亚当·斯密,1979,《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
大卫·李嘉图,1976,《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
多米尼克·萨尔瓦多,1992,《国际经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姚曾荫主编,1987,《国际贸易概论》,人民出版社。
陈琦伟,1986,《国际竞争论》,学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