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宪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482页(2395字)
20世纪60年代鞍山钢铁公司企业管理基本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鞍钢当时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钢铁企业,被称为“钢都”。该企业的前身是日本人在1918年开办的鞍山制铁所。解放战争后期,人民解放军接收时,工厂里长满野草,没有一架完整的机器。鞍钢职工发扬主人翁精神,克服困难,进行各项恢复和改造工作。
1953年12月,鞍钢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7号炼铁炉)完工并投入生产,对支援全国的工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0年3月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汇报了他们在企业工作中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政治挂帅,大搞群众运动,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情况。他们的主要经验是:(1)不断地进行思想革命,坚持政治挂帅,彻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2)放手发动群众,一切经过试验。
(3)全面规划,狠抓生产关键。
(4)自力更生和大协作相结合。
(5)开展技术革命和大搞技术表演赛相结合。报告还介绍了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改进操作技术,挖掘设备潜力;提高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的水平;大搞资源综合利用,改善劳动组织,实现增产减人等等。
同年3月22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批转这一报告。批示中说,鞍钢是全国最大的企业,“过去他们认为这个企业是现代化的了,用不着再有所谓技术革命,更反对大搞群众运动,反对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方针,反对政治挂帅,只信任少数人冷冷清清地去干,许多人主张一长制,反对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们认为‘马钢宪法’(苏联一个大钢厂的一套权威性的办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现在这个报告,“不是马钢宪法那一套,而是创造了一个鞍钢宪法。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批示要求大中型企业,一切大中型城市的市委以及地委,都要认真学习,以便“在1960年一个整年内,有领导地、一环接一环、一浪高一浪地实行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城乡经济技术革命运动。”
所谓“两参一改三结合”指的是: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生产、技术等管理方面,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密切结合。这一管理经验是总结黑龙江庆华工具厂的“两参一改”以及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三结合”形成的。由于毛泽东在批示中予以充分肯定,“两参一改三结合”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管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方法。
实行这种制度,有利于不断调整和改善企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同群众保持经常的联系,熟悉生产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技术人员的科学技术知识更好地和工人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有利于发挥职工群众管理和监督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企业的管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体现工人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主人。1977年3月22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毛泽东的批示,并加了编者按语。同日,鞍钢隆重集会纪念鞍钢宪法17周年,并庆祝批示全文发表。
在技术革新方面,鞍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50年代初的技术革新能手王崇伦就是鞍钢机械总厂的青年工人。
1954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为了国家工业化,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社论。展览会之后,全国工交系统掀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生产能力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也成了运动的一项重要措施,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速度,大搞群众运动,浮夸虚报,树立假典型。鞍钢宪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据《人民日报》报道,1959年工交财贸等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发明创造约4000万件,比1958年增加1400多万件,其中已经实施的约1800多万件;农业推广的新式农具和改良农具达2亿多件。但实际上国内机械化程度并没有大幅度提高。1960年,在持续跃进的思想指导下,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元旦开始,哈尔滨和上海等城市就举办了各种技术革新展览会。
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沿着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道路继续跃进》社论中说:“1960年刚刚开始,一个‘开门红、全面红、红到底’的生产热潮已经在全国各地沸腾起来”,“特别值得可喜的是这个开门红的增产节约运动是一个以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为中心的群众运动”。30日,中共中央批转《太原市委关于开展以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决议》中说,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是我国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连续大跃进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希望中等以上的城市党委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并且掀起一个以大搞半机械化和机械化为中心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2月4日,《人民日报》报道,哈尔滨两个多月出现了195条自动化生产线和46条机械生产联动线,1019台机床实现单机自动化,3000多项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生产。
据24个省、市、自治区不完全统计,从1960年1月到3月上旬,仅工交部门的职工就提出革新建议2530多万件,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的达965万件。在这样的大形势下,鞍钢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必然出现许多偏差,虽成绩还是主要的,但总的来看,鞍钢宪法在企业管理方面,过分强调突出政治,注重运用行政命令手段和大搞群众运动,没有把经济手段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方式。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鞍钢宪法提出的企业管理经验,有的已不适用,有的则经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1987,《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