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高度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05页(2289字)

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向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的过程。

具体表现为:新技术广泛渗入各产业,三次产业中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下降,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上升,工业向重型化和高加工度化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迅速成长,传统产业发展速度减缓,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各产业部门产出能力大幅度提高。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经济理论的一个结论。产业经济理论是以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

对产业结构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的变迁进行观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趋势,进而用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最后形成一些理论结论。

从经济学看来,产业结构就是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由于不同的产业的生产效率不同,不同的产业结构就意味着不同的社会产出和福利。

从短期看,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会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社会产出,使各产业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从长期看,由于技术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会随之演变。

产业结构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最粗的分类是将产业分为三次产业。

按照美国着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分类,第一次产业为“农业部门”,具体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第二次产业为“工业部门”,具体包括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煤气、供水、运输、邮电等业;第三次产业为“服务部门”,具体包括商业、银行、保险、不动产业、政府机关、国防及其他服务业。十七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早就发现,后来由克拉克作了进一步证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逐渐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再从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这一发现被称为“配弟-克拉克定理”。

后来库兹涅茨的研究,又将三个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的因素考虑进来。他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比重在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比重在逐渐上升。这种变化,就是在三次产业的层次上的产业结构高度化。

第二次产业——工业是三次产业中最为活跃,并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推进作用的产业。在工业内部,也存在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德国人霍夫曼发现,在制造业中,消费品工业和资本品工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随着工业化进程,“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逐渐下降的。也就是说,随着工业化,重工业的比重会不断增大,而轻工业的比重会逐渐减小。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重工业化”。

重工业化是工业内部按轻重工业划分产业结构时的产业结构高度化。

无论是在重工业,还是在轻工业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趋势,即由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重心的结构发展。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被称为“高加工度化”。

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对日本的有关数据的分析表明,从1955年到1975年,日本工业的发展速度为纺织工业的4倍多,木器家具工业的发展速度是木材工业的2.3倍,机械工业的发展速度是钢铁工业的2至3倍。上面这三组对比,前面的是原材料工业,而后面的是加工工业,说明在日本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高加工度化的过程。高加工度化也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种形式。对我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三次产业的结构变迁基本符合“配弟-克拉克定理”:重工业的比重在1978年以前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在1978年以后则略有降低,这和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了过度的向重工业倾斜的政策有关;相对于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68.2%上升为1988年的73.3%,有着明显的高加工度化。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变迁基本上也存在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关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原因,许多学者都做了探讨,也有很多种解释。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所谓收入弹性。收入弹性是指对产品的需求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所发生的变化,严格地讲,就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与对某一产业产品需求的增长率的比率。

一般而言,当收入弹性小于1时,称为缺乏弹性或弹性小;当收入弹性大于1时,称为富于弹性或弹性大。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弹性小的产品的需求量增加甚少,而更多地购买弹性大的产品。

这就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结构。由于生产是为了消费,生产结构也就跟着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生产率的原因。随着技术进步,生产率也不断上升。但不同的产业的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生产率上升率也是不一样的。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单位生产成本的下降。成本低廉,竞争中就有优势,资源就会向这一产业移动。因此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会上升。

由于存在着“产业结构高度化”这样一种基本趋势,经济发展后进的国家就有一种参照,在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就可以有意识地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鼓励资源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转移,鼓励重、化工业化,鼓励高加工度化,从中获得产业结构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当然,推行这样的产业政策的前提,是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政府尽可能用间接的政策措施,而不是直接干预的形式来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参考文献:

郭克莎,1993,《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上海三联书店。

金碚,1994,《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治,1985,《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