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问题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28页(1541字)
中国粮食问题的提出由来以久,从中国传统上看,历朝历代都重视粮食问题,这主要是基于中国耕地面积少、人口多这一基本国情来考虑的。
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就把粮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现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简称统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
到1961年,基本形成了以政府直接经营和计划价格为主体的农产品购销制度和价格制度。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改革前夕,形成了以粮食为中心的一整套粮食购销体系。
中国粮食的统购统销体制并没有解决中国的温饱问题,反而形成了粮食问题越重要,就越统得紧,劳动者的积极性越不高。“以粮为纲”喊了多年,粮食不足始终困扰着中国。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粮食体制,首先是提高粮食价格,刺激农民生产,同时放开部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1985年,粮食取消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定购以外的粮食自由上市。1990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确立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建立储备基金和风险基金,形成了新的粮食稳定体系。中国在这十几年的改革中,还不断调整粮食价格,边调边放,1993年年底,全国95%以上的市县完成了放开粮价的改革。尽管粮食销售放开价格,但国家依然保持对粮食收购方面的干预,这主要是为了稳定粮食价格和供给,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在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下,中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中国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
现阶段中国粮食问题主要是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食品消费结构从植物类占主要比重向动物类消费占主要比重过渡,动物类食品的消费比植物类食品消费耗粮更多,比如一斤猪肉就要耗4斤粮,因此引起更大的粮食需求。
另外中国人口仍然持续增长,而相应的耕地面积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在逐步缩小,所以出现了大规模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的状况。外国学者警告中国要重视粮食的生产,布朗先生写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讨论中国粮食、人口和土地问题,重新燃起了中国粮食问题的讨论。
中国粮食新的一轮讨论主要集中在:(1)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否满足中国的需要。1996年的粮食大丰收,年产9650亿斤,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最新公布的农业普查资料表明中国的耕地面积超过1.3亿多公顷,比过去认为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30%,因此只要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中国生产粮食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不成问题的。
(2)中国粮食进口问题。中国粮食进口作为调节中国国内粮食产量需要的手段已被普遍认可,粮食进出口变化与国内粮价与国际市场价格变化紧密联系,这里直接涉及到的是粮食生产的保护与不保护的讨论,国内普遍认为全面保护,采用发达国家的“高价农业”是行不通的,完全不保护也是很危险的,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讨论。
当然除了上述两个重大问题外,消费结构变化对粮食的需求,科技发展对粮食贡献的作用,体制改革对粮食的作用,财政对粮食的作用等都是粮食问题所要涉及的。
中国的粮食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中国整个经济发展转型和体制转型的一个综合问题。解决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农村发展和农业问题,才能形成粮食的规模生产和供给,与城市的规模需求相适应,在国际贸易中占有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张卓元,1995,《论中国价格改革与物价问题》,经济管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