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再生产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44页(2939字)

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流通或再生产的理论总称。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消费,因而也不能停止生产。

生产总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这种连续不断的生产,就是再生产。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要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来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从价值形态方面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m(剩余价值)。

从实物形态方面看,社会总产品可分为两大类:用于满足生产消费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消费资料。因此,整个社会生产可划分为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但是,马克思在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运动规律时,是从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开始的。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其特点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

简单再生产社会产品实现的平衡条件,用公式表示:

(1)Ⅰ(v+m)=Ⅱ c 这个公式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要求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个实现条件,要求两大部类彼此为对方生产的产品,不仅在价值上应相等,而且在使用价值上也应符合对方进行实物补偿的需要。

(2)Ⅰ(c+v+m)=Ⅰ c+Ⅱ c 这个公式说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补偿问题,反映了生产资料的生产同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一定的比例关系。它要求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应等于两大部类消费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之和,在使用价值上应等于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进行实物补偿的需要。

(3)Ⅱ(c+v+m)=Ⅰ(v+m)+Ⅱ(v+m) 这个公式反映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生产同整个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它要求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应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在使用价值上应满足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三个公式,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的内在联系,阐明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其特点是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积聚起来,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使生产规模扩大。

社会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时,必须具备两个物质条件:一是在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二是要有为维持追加劳动力所必须的追加消费资料。

为了适应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两大部类社会总产品各部分就必须按照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求重新组合。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1)Ⅰ(v+m)>Ⅱ c 第Ⅰ部类新创造的价值即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Ⅱ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

只有Ⅰ(v+m)>Ⅱ c,才能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需求。

(2)Ⅱ公式中代表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

为追加投资的剩余价值部分。

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和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扩大再生产社会产品实现的平衡条件,用公式表示:

(1)Ⅰ(c+Δc)

这个公式体现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彼此为对方生产的产品,在价值上要相适应,在使用价值上应当符合对方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2)Ⅰ(c+v+m)=Ⅰ +Ⅱ 这个公式反映了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比例关系。

(3)Ⅱ(c+v+m)=Ⅰ +Ⅱ 这个公式反映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对消费资料需求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存在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互相提供产品和市场的关系。第Ⅰ部类生产为第Ⅱ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制约着第Ⅱ部类的积累规模和积累率。

反之,第Ⅱ部类生产为第Ⅰ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并制约着第Ⅰ部类的积累规模。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规模,归根到底要受到两大部类提供追加的物质资料数量所制约。

所以,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再生产就不能协调地发展。

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这一基本矛盾而引起的个别企业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之间的矛盾、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使得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

对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后来许多人进行了探讨和评论。列宁把科技不断进步、社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因素纳入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中进行考察,得出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更快些的结论。

他提出了马克思未曾提出的增长顺序: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德国卢森堡(Luxemburg, Rosa)对剩余价值实现途径的说明,表明她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森岛道雄(Morishima,Michio)用现代数学方法仔细分析了马克思的再生产图式,具有一定的新意;英国霍伍德(M.C.Howard)等都先后对马克思为了保持两大部类的平衡发展而假设的特殊的储蓄或投资行为进行了评论。在当代,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学说被视为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马克思,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

王元璋,1995,《列宁经济发展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朱仲棣,1991,《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