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57页(3205字)

指以产权和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将其称为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更为正式,此概念是由O·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首先提出来的。该派人物众多,如下诸位必须着重提及,罗纳德·科斯(Ronald H.Coase)、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North)、哈洛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张五常(Steven N.S.Cheung)、威廉姆森·巴塞尔(Yoram Barzel)、莱昂斯·戴维斯(Lance Davis)、T·W·舒尔茨(T.W.Schultz)、V·W·拉坦(V.W.Ruttan)等。

该学派主流是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与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绩效和变迁经济学。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基础性概念之一,现已延用到广泛的研究领域,如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考核、科层组织与纯市场间各类型经济组织形态、外部性问题及寻租活动等经济社会与政治问题的研究。

经济史学家穿越时间,考察历史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揭示制度的不可或缺,即制度在经济过程和经济成就中的内生性,从而衍生出制度分析模型;发展经济学家穿越空间,考察不同增长和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中影响和制约经济成就的制度因素,继W·阿瑟·刘易斯(W.A.Lewis)和舒尔茨奠基性工作后,形成了发展经济学中的制度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反制度主义对传统经济理论及方法论的诋毁和主要运用哲学、法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分析制度结构及运行的作法,志在建立一个涵盖资源、技术、偏好和制度即不遗漏任何重要经济变量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现已涉及如下主要领域:

关于交易费用的一般化。科斯最早将风险因素、信息因素、垄断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来考虑并宽化为交易费用概念,此概念现在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交易合同的费用、执行交易与监督违约行为及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即制度运行费用的总和。

新制度经济学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组织出发,把现实世界中远不为零的交易费用与转换费用(transformation costs)一块计入,纳入经济分析体系。科斯对交易费用概念的贡献最具基础性意义,架起了制度、交易成本与新古典理论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国家与产权理论。诺斯把国家当作一种行使暴力上有比较利益的组织,它处于规定和强制实施所有权的地位,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国家有充当社会福利最大化与使统治集团岁入最大化的两面性,其授订的产权安排就可能偏离经济持续增长的目标。从历史上看,国家的普遍趋势是产生低效率的所有权。没有国家(也就没有产权)办不成事,有了国家又有很多麻烦(以致产权低效率),这种“诺斯悖论”在现实世界中是经常存在的,科斯定理由此得到现实的佐证。

关于制度的起源与构成。

制度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合作的前提和沉淀。从降低交易费用角度理解制度起源是科斯制度理论的一个特点。

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信息的不完全或不对称以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偏离,“搭便车”与“囚徒困境”便有了着生的基础。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安排规定了人的选择的维度,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的激励或限制。

人类把非正式制度逐渐提升为正式制度,规则逐渐硬化(诺斯,1994)。

制度变迁模型。

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资源、技术、偏好与制度的配置是一个联动的体系,制度变迁意在实现更高的制度效率,表现为对制度均衡的动态寻找。初始制度既限定了当期资源、技术与偏好,又使制度变迁产生某种依赖性,即“人们过去作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发生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

制度企业家们对制度创新的偏好要受到意识形态、社会知识结构等因素制约,在供给制度创新时着重考虑的是本身效用目标函数的增值。新制度经济学家还认为,国家握有暴力潜能,供给制度具有规模经济,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特别作用;制度的公共品性质以及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不一致,自发诱致制度供给便有短缺的可能;受认知和组织等因素的限制,制度的发明、选择和执行均需耗费时间,制度实际供给滞后于潜在获利机会。

制度供需及均衡。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经典供需分析可拓展到制度分析领域。制度需求受制于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等,制度供给受制于现有知识积累、制度设计实施成本、制度存量和宪法循序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供需两相适应,趋向于制度均衡状态,人们满意于这种状态,无意改变。

但此种情况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的制度常在非均衡状态下运行,制度变迁的诱因也正在于此。

上述研究领域尚有待继续深化和细化,新制度经济学的目标较业已涉足的领域要宽广高远得多,已有的成就只是聊补传统经济理论对制度结构、运行和变迁分析的极度不充分,是构建涵盖资源、技术、偏好和制度的经济学分析体系的前奏。不仅如此,新制度经济学还着力探讨现实世界提出来的问题,强调不囿于“人是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正统经济学假设,从观察现实的组织和现实的人出发,注重实际效果,这种工作也有待全面持续展开。同时,科斯定理及对该定理的应用等许多论点,先后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与批评,表明新制度经济学还极不成熟和完善,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发展。

参考文献:

R·H·科斯,1994,《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

L·E·戴维斯和D·C·诺斯,1994,《制度创新的理论:描述、类推与说明》,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D·菲尼,1996,《制度安排的需求与供给》,载《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

林毅夫,1994,《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卢现祥,1996,《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程恩富,1997,《西方产权理论评析》,当代中国出版社。

黄少安,1995,《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D·C·诺斯,1992,《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商务印书馆。

D·C·诺斯,199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

奥斯特罗姆等编,1996,《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

高鸿业、吴易风、杨德明,1996,《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

霍布逊,1993,《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北京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