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学派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676页(3774字)

在数理经济学的创建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出现在瑞士的洛桑大学,因而被称为洛桑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洛桑大学的瓦尔拉(Walras)及其继承人帕累托(Pareto,Vilfredo)。

瓦尔拉出生于法国,父亲老瓦尔拉(Walras,August)是哲学教授,后从事经济学研究,1831年出版的《财富的本质和价值来源》一书对小瓦尔拉有一定的影响,为其后来的着作提供了不少经济学术语和概念。瓦尔拉青年时期在职业上历经坎坷,直到1870年才如愿以偿地担任了洛桑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正是在他的影响下,洛桑大学成为数理经济学的中心。瓦尔拉原来有一个雄心勃勃的经济学三部曲写作计划:(1)“纯粹经济学纲要”;(2)“应用经济学纲要或产于财富的农业、工业和商业的生产理论”;(3)“社会经济学纲要或通过财产和税收分配财富的理论”。但是除了《纯粹经济学纲要》之外,瓦尔拉未能完成其余两本书,只出版了《应用经济学研究》(1898年)和《社会经济学研究》(1896年)两本文集。

(1)稀缺价值论。稀缺rarete一词在瓦尔拉的理论中,其含义相当于边际效用,他的稀缺价值论实际上就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瓦尔拉并不是第一个提出边际效用论的人,他承认,杰文斯(Jevons,William Stanley)和戈森(Gossen,Hermann Heinrich)在这方面具有优先权。但是,如同杰文斯没有依靠戈森一样,瓦尔拉也没有依靠杰文斯而独立地又一次发现了边际效用原理。

并且瓦尔拉自认为他的理论要比杰文斯的更加严格、更加完善。

瓦尔拉继承了其父关于“价值起源于稀缺”的思想,并以此构筑其价值理论。认为“如果劳动有价值可交换,那一定是因为它既有用,又在量上有限,即它是稀缺的,因此,价值来源于稀缺性。”(瓦尔拉,1874)从强调稀缺性这一点出发,瓦尔拉特别注意到当价格为零时单个人所需求的商品量的大小,他把这个量叫做此商品的“泛效用”(extensive utility),并假定它通常是有限的。在利用稀缺性分析商品的交换比例时,瓦尔拉得到如下结论:当商品稀少性的比例恰好等于商品价格的比例时,交换达到了最大满足。

(2)一般均衡论。瓦尔拉一般均衡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一种商品的需求(以及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价格,也取决于其他商品(替代品或补足品)的价格,就是说,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以及供给量)不仅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而且是整个价格体系的函数:D1=F(P1……Pn)。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不能孤立地被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

当整个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瓦尔拉首先集中考察了交换的一般均衡。假定市场上有几种货物的供给,由于不考虑生产,供给是固定不变的。设Si(i=1,……,n)代表第i种货物的供给。

对任何一种货物的需求可以写成价格向量的函数:Di=Di(P1,……,Pn)=Si(i=1,……,n)。要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组均衡价格(Pi,……,Pn)使所有货物的供求都相等呢?瓦尔拉认为,在均衡方程中有几个价格,但可以取定某一价格为标准并令其等于1。所有其他价格都用标准价格来表示,因此,需要决定的只有n-1个价格,另一方面,无论价格向量(P1,……,Pn)取何值,需求总值都必须与供给总值相等,即存在∑PiDi=∑PiSi。这一恒等式被称为瓦尔拉定律。

瓦尔拉在1893年58岁时退休,其在洛桑大学的教授职务由当时45岁的帕累托继任。维尔弗里多·帕累托(1848~1923年)是一个出生在巴黎的意大利经济学家,1869年获都灵大学工程学博士学位,曾任工程师和铁路公司经理等职。1876年以后开始发表关于经济问题的文章。帕累托起初对瓦尔拉的学说相当冷淡,后来在研究潘达尼奥尼(Pantaleoni)的《纯粹经济学》的过程中,他感到有必要重读瓦尔拉的着作,这次重读激发了他对一般均衡理论的浓厚兴趣,帕累托的主要着作有:两卷本的《政治经济学讲义》(1896~1897年)和《政治经济学教程》(1909年)。

《讲义》遵循瓦尔拉传统探讨了经济的一般均衡问题,其优于瓦尔拉的地方在于:它把理论的分析和统计资料的讨论、数学技术的运用结合起来了。《教程》提供了一个远比瓦尔拉学说更精致的一般均衡理论,其主要思想是,单个人在给定的可得资源稀缺性和现存知识有限性的条件下如何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这里,帕累托有两方面的贡献:第一,他用序数效用概念取代了效用可测量的假定;第二,他引进了无差异曲线分析的技术。

(3)序数效用论。

在帕累托之前,边际效用学派都是基数效用论者,但是对效用能否用基数衡量并没有证明。在帕累托看来,数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不应当从未经证明的效用可测量假定中推出,而应当从可观察的经验事实中总结。帕累托假定,某个消费者面临的各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分别是x、y、z……,从对x、y、z的消费中,消费者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即效用。设有u代表效用,则u和x、y、z之间存在函数关系:u=u(x,y,z……)。

这个效用函数表明,效用之间有多种关系。如,假设消费者有两效用u1(x1,y1……)和u2(x2y2,……),则如果消费者偏好(x1,y1,z1,……)甚于(x2,y2,z2,……),证明u1>u2,如果消费者对这两个效用函数的偏好无差别,则u1=u2。显然,这里的效用概念只有序数的意义。

(4)无差异曲线。

杰文斯和瓦尔拉等人在基数效用论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数理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消费者选择和交换方程式。帕累托则从序数效用概念出发也建立了所有那些基本原理,帕累托在完成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就是无差异曲线分析。

考虑只有两种消费品的情况:u=u(x,y)。如果令u为某一定量a,然后解出满足方程u=u(x,y)=a的所有(x,y)的组合,则这些组合在几何上就表现为一条曲线(见图1中u1)。由于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相同的效用水平,所以叫无差异曲线。一般来说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向右下方倾斜,这说明,为保证效用水平不变,减少商品x的消费必须同时增加商品y的消费;其二,向原点凸出。这说明,为保证效用水平不变,连续不断地减少y商品的消费必须越来越大地同时增加x商品的消费。

图1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图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一种商品组合,现在的问题是,消费者究竟要选择哪一点进行消费呢?假定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一定,则他购买的所有商品组合由方程I=Px·x+Py·y确定,将方程变换为y=I/Py-Px/Py·x,这是关于y与x的线性函数,即消费预算线(见图2),将预算线并与无差异曲线图里面(见图3),消费者应在预算限制内尽可能选择高位无差异曲线上的点。

显然,消费者应选择E点。西方经济学对帕累托的无差异曲线评价颇高,希克斯(Hicks)说:“帕累托的这一发现……,为具有广泛的经济意义的新论点开了道”(希克斯,1939)。

图2 预算线

图3 消费者均衡图

参考文献:

约翰·伊特韦尔等编,1996,《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3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瓦尔拉,1926,《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英文本。

杰文斯,1984,《政治经济学理论》,商务印书馆。

瓦尔拉,1954,《纯粹经济学纲要》,英文本。

希克斯,1982,《价值与资本》,商务印书馆。

库恩,1970,《经济思想的演变》,英文第2版。

皮尔斯编,1981,《麦克米伦现代经济学词典》,英文版。

温特劳布,1977,《现代经济思想》,英文版。

Quirk and Saposnik,1968,Introduction to 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 and Wel fare Economics,McGrawHill Inc.,New York.

埃·罗尔,1981,《经济思想史》,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数理学派 下一篇:心理学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