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国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725页(2068字)

现代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提出的关于战后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二元体系结构的理论。

“新工业国”一词,是加尔布雷思在《新工业国》(“The New Industrial State”,1967)一书中提出的,是指由现代大垄断公司组成的“工业体系”(后在《经济学和公共目标》中又指出美国资本主义不单纯由“工业体系”所组成,与之并存的还有市场体系)。

加尔布雷思在《新工业国》一书中分析了战后30年美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认为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在60年代已经变成所谓“新工业国”了。这时的大公司已根本不同于以前的大公司,以这些“成熟的”大公司为基础的“工业体系”发生了下面一系列根本性变化:

(1)权力发生转移。资本主义垄断企业的权力,已经从资本家的手里转移到了由高级经理人员和科学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结构阶层”的手里。他认为,在任何社会,权力总是与生产要素联系在一起的。谁拥有当时最重要而又无法替代的生产要素,谁就掌握了权力。

由于工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的供给日益丰裕,而工业和技术发展所需要的专门知识越来越复杂,专门知识成为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于是,现代大公司的权力已从资本家手中转移到一些在生产、经营管理、财务、推销、法律、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手中。

他们担任公司的经理、工程师、各级主管职务,这些人被称为“技术结构阶层”。

(2)企业目标变化。

由于权力发生转移,现代公司不再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了,而是以稳定、增长和技术兴趣为目标。因为“技术结构阶层”的收入主要是薪水和奖金,而不是股息。

如果公司追求最大限度利润,得到最大好处的是股东,而“技术结构阶层”却要为此承担风险。只要实现稳定,保持适度的利润,防止股东卖掉股票就行了。而增长,则是指公司保持尽可能高的增长率。因为,企业有了较高的增长,才能增加技术结构阶层的收入,并增加提升的机会。增长还意味着企业规模扩大。企业规模愈大,他们的权力也就愈大,声望愈高。

企业的另一个目标是“技术兴趣”。由于技术结构阶层对科学技术专门知识的探索有一种乐趣,而这种技术研究还是实现稳定与增长的条件。

(3)主权换位。既然现代公司以实现稳定作为首要目标,所以技术结构阶层掌权的企业必须制定计划,控制价格,并保证计划原则的实现。

为了实现计划,必须通过广告、通讯网和推销机构向消费者“劝说”,设法使产品有销路。所以,“劝说”是现代公司推销产品的一种手段,成为刺激总需求的措施。

如果消费者不按公司制定的价格来购买或公司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动而听任价格下跌,那么公司的计划就难以实现,稳定的目标就不能达到。加尔布雷思认为,在以往的社会中,生产者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进行生产的,即所谓“消费者主权”。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情况正好相反,生产者自行设计和生产产品,并控制了价格,然后劝说消费者按他们的意志购买,主动权已经转移到生产者手中。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者主权”。

(4)工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加尔布雷思认为,为了保持企业的稳定和增长,在资金来源上尽量依靠企业内部积累,减少对银行的依赖,免受外界的控制。现代大公司保存了“大量未分配收入”,因为它分给股东的股息不多,因而它有了充裕的资本。这样工业界和银行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工业界有求于银行界,银行界控制工业界的现象不再存在了。

此外,加尔布雷思还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某些变化,劳资间的冲突已大大地趋于缓和。资本家和工人一样处于无权的地位,他们可以结成同盟了。

当前美国社会的主要冲突是有专门知识的人与无专门知识的人之间的对立,造成这种对立的已不是货币而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加尔布雷思在阐述了现代大公司发生的上述巨大变化后进而指出,虽然现代资本主义已经不同于旧资本主义,但现代大公司的统治,却造成了新的弊病:经济增长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目标,人们的自由受到了束缚,个人必须服从组织的支配。

他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从而提出要增加政府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的支出;通过各种立法以限制大公司的权力等社会改革的一系列措施。

参考文献:

加尔布雷思,1971,《新工业国》,波士顿,英文版。

傅殷才,1985,《加尔布雷思》,经济科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