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尔茨,西奥多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935页(3454字)

【生卒】:1902~1998

【介绍】: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农业与发展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出生于南达科他州。1926年获南达科他州立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30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30年在衣阿华州立大学经济社会学系任教,1934~1943年任系主任和教授。1943~1972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其中1946~1961年任该校经济系主任。

1972年退休后仍被聘任为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此外他还曾兼任全国计划协会理事、全国经济研究局副局长、美国农业经济协会会员、美国经济学协会会长、全国科学院院士等。

1972年获美国经济学协会最高奖沃克(F.Walker)奖章;1976年获国际农业经济协会伦纳德·埃尔姆赫斯特奖。由于他在研究农业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方面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与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一起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舒尔茨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使农业经济学成为一般经济理论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他较早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

他是经济发展理论的先驱之一,肯定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人的素质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舒尔茨的主要着作包括:《改变农业政策》(“Redirecting Farm Policy”,1943);《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Agriculture in an Unstable Economy”,1945); 《农业生产与福利》(“Production and Welfare”,1949);《农业的经济组织》(“The Economic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e”,1953);《教育的经济价值》(“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1963);《改造传统农业》(“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1964);《世界农业中的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es in World Agriculture”,1965);《经济增长和农业》(“Economic Growth and Agriculture”,1968);《人力资本投资》(“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1971);《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1971);《向人民投资》(“Investing in People”,1981);《恢复经济均衡》(“Restoring Economic Equilibrium”,1990)等。

《收入递增的源泉》(“Orgins of Increasing Returns”,1993)等。

1.农业经济学观点 舒尔茨开始时是一位农业经济学家,在30年代和40年代,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美国农业危机的研究,以后又研究全世界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问题。舒尔茨农业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他不是孤立地讨论农业经济,而是将它作为整个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分析兴趣一直集中于工业和其他城市经济活动的较高生产率和较高收入水平与农业的相对贫困和不发达之间的不平衡。针对经济学界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由于受到文化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抗拒心理,对经济刺激不会有反应,不管价格是高是低,产量总是一样,农业和现代化不相容等论断,舒尔茨提出了“农民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观点。他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传统的农户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改革和创新,主要是由农业经济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并且这种障碍又被第三世界许多国家农业附属服务的缺乏和价格及税收政策的不公平所加重。

他所发表的一系列有关农业问题的着作,诸如:《改变农业政策》、《不稳定经济中的农业》、《农业生产与福利》、《农业的经济组织》、《改造传统农业》、《世界农业中的经济危机》、《经济增长和农业》等着作,表明了他对穷国农业问题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贯穿于这些着作的主题思想是:第三世界中的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由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计划偏重城市发展规划造成的,加速工业化和以国内生产代替进口不可避免地导致农业部门只能维持生存的生产。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不是像传统理论所说的那样,靠土地、劳动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依靠劳动者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2.人力资本理论 二战后,所有工业化国家都经历了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只能说明增长中的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由传统经济理论无法给予合理解释的“剩余”,不少经济学家将其归结为技术变迁或组织因素,舒尔茨则认为,这是要素投入改善的结果。他在1960届美国经济学协会年会上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中,对这个观点作了系统论述,认为学校教育、在职训练、保健、人口流动等方面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也可以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加速经济发展。这个演说将一大批人的注意力引向人力资本理论,开创了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因而,舒尔茨被称作人力资本理论之“父”。

舒尔茨还提出,以学生在上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来衡量由学校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这为研究和计算人力资本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舒尔茨和他的学生根据放弃的收入,对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本存量及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率进行了估计。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报酬率要比物质资本的投资报酬率高出许多。

3.经济发展理论 舒尔茨是最早研究经济发展理论的学者之一,和一般发展经济学家的观点不一样,他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强调的不是工业,而是农业。认为传统的农业对经济的发展是做不出很大贡献的,但是现代化的农业则可以。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策略的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可以看到,凡是推行重工轻农的国家无不遭到极大的困难。

而给予农业足够重视的国家则都取得较大的成绩。农业也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舒尔茨认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他得出人力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对于整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解开了战后日本、德国乃至西方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之谜。

舒尔茨还认为,人类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现代经济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他认为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在一切事物最终将会达到均衡状态的假设上是不合乎现实的。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必须不断地调整生产过程以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因素,也必须不断地改变生产结构以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均衡,一旦经济发展达到均衡状态就意味着发展过程的终结。

在动态发展的经济中,人们仅仅靠过去积累下来的经验已不够用,要合理、有效地分配资源,还必须拥有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学校教育是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质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质量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和知识,一是继续学习先进技术、知识和作出创造性决策的能力。

舒尔茨认为后者是学校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

参考文献:

世界经济编辑部编,1985,《荣获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

经济学动态编辑部,1984,《当代外国着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宏昌、林少宫编译,1997,《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78~198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伯纳德·卡茨编,199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传记辞典》,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Mary Jean Bowman,1980,On Theodore W.Schultz’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2(1).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