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一苇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014页(4352字)

【生卒】:1920~1993

【介绍】:

当代中国着名经济学家。

1920年2月出生于武汉市一个小职员家庭,从小喜爱科学,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考入航空机械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蒋一苇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空军航空站当机械士。1942年,蒋一苇冒着被通缉的危险离开国民党军队,化名考入广西大学数理系,后学业因战乱中断。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在重庆参加地下活动,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化工作,先后主编《科学与生活》月刊、《彷徨》杂志。

194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重庆地下市委机关报《挺进报》编辑、《挺进报》特支宣传委员。1948年4月,《挺进报》遭破坏后,幸免于难,转移至香港,在生活书店(后合并到三联书店)负责科学图书编辑工作。

解放后,曾任北京三联书店编辑组组长,《科学技术通讯》、《机械工人》主编。1950年任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兼主编。

1952~1959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任《机械工业》编辑室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常委及宣传部副部长。这时,他从科学技术工作转向经济管理研究。50年代,经常到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他依靠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努力学习经济理论,研究和思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研究领域涉及工业经济、工业管理及企业管理等方面。为了把机械工业改造成为现代化大生产的机械制造业,在部党组领导下,蒋一苇起草了大量政策文件和工业管理的规章制度。

他还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管理的文章,并利用业余时间系统研究了我国技术政策和技术革命的问题,撰写了专着《技术进步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1959年,在清扫漏网“右派”中,蒋一苇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下放到郑州第二砂轮厂劳动和从事企业管理工作。1961年蒋一苇的“右派”帽子摘掉后,在他工作的单位试行劳动竞赛和集体计件办法,把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结合起来,取得显着成效。

后来在贯彻《工业七十条》时,他和同志们通过调查研究,制定了500多种规章制度和技术规程,为这个工厂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基础,对工厂管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实践。业余时间,他系统学习《资本论》等理论着作,撰写了一部20万字的《工业企业管理》专着,但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64年,蒋一苇被调到石家庄电机制造学校(现为河北机电学院)担任财会专业主任并讲授企业管理。

“文化大革命”时,他又遭批斗,繁重劳动之后,他仍刻苦学习。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和加强企业管理,蒋一苇带领部分教师,举办了各种企业管理短训班,在后来的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时,他几乎又成了挨整对象。

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蒋一苇得到平反昭雪,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研究工作,先后任副所长、所长,并兼任经济管理出版社社长、《中国经济年鉴》总编辑。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副会长、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企业管理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刊授大学副校长。

1985年,从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岗位卸任后,任重庆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改革》杂志主编、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管理研修中心基金会会长兼研修中心管委会主任等职。1988年,被选为全国第七届人大代表、第七届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1993年1月25日因病去世。

蒋一苇的学术思想虽然在改革开放前的长期经济实践中已经开始蕴酿和探求,但他的独具特色的经济改革思想却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兴起而形成和逐渐系统化的。蒋一苇的改革思想大致分三部分,但出发点和基础还是企业本位论。

在研究体制改革的众多学派中,他是注重从经济本身的组织结构上来探讨问题的。由此出发,他提出了着名的“企业本位论”。1981年,蒋一苇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民主。

这其中包括了又一核心理论——职工主体论。他认为,在企业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职工是否占主体地位。

因此,他的理论从整体上说,就是经济民主论,其中的基础是企业本位论,而企业内部则是以职工为主体,这三者构成了蒋一苇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核心和体系。

当改革开始提出扩大企业自主权问题时,蒋一苇从自己20多年从事工业经济研究与实践的体会中,认定这是正确的改革方向。1979年,蒋一苇提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立足点应该是企业,企业是经济细胞,经济体制改革应该以搞活企业为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他的这种观点以《企业本位论》为题发表在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创刊号上,引起很大争议和反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蒋一苇把“企业本位论”中涉及的观点进一步具体化,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关系”(“一个中心”即以企业为中心环节,“两个关系”即经济的横向关系和国家对经济管理的纵向关系)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体系。他结合商品经济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企业是经济细胞,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概念。他认为,整个经济的微观基础是企业,国民经济组织既不能把全国经济作为一个单一的经济组织,也不能按行政区划分解为若干地方单位,而只能以企业作为基本的经济单位。企业在国家统一领导和监督下,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

这即是称之为“企业本位论”的经济模式。其理论要点和支点是:(1)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2)企业必须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3)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4)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应当政企分离,国家应当从外部领导和监督经济组织,而不是作为经济组织内部的上层机构直接指挥经济单位的日常活动。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主要采取四种经济关系,即制定经济政策、实行经济立法、制定经济计划、运用经济杠杆等。

蒋一苇从“企业本位论”出发,认为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律,发展横向的经济联系,包括横向的市场联系和横向的经济联合。他认为,在经济联合中,企业之间的联合是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发展为行业联合和更大范围的区域联合,使经济组织网络化。同时,还要建立国家对经济的纵向管理关系。他认为,从整个经济体系看,政府仍然有着经济的职能,但应当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国家与企业的纵向组织关系应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和企业的关系首先以责任制的形式表现出来,实行企业对国家的“经营责任制”和企业内部的“经济责任制”。

蒋一苇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是领导和管理企业,政企不可能完全分离,但必须“政企分性”:政府是政权组织,企业是经济组织,政府只能从外部管理企业。他认为,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简政放权,政府机构应大大精简。

关于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蒋一苇提出了有名的“两级按劳分配”论,即社会对企业集体实行按劳分配,企业内部对劳动者也实行按劳分配。蒋一苇认为,按劳分配首先要按企业集体贡献来分配,其次才是企业内部的分配,企业内部的按劳分配,原则上也应先按小集体分配,再按个人分配。

这样,有利于引导职工关心企业集体的劳动成果,加强集体主义思想。蒋一苇还认为,按全面物质利益原则制定分配制度,使劳动者明显看到,个人利益来自国家经济发展、集体成果、小集体劳动成果及个人劳动的“质”和“量”四条渠道,这样就从现实利益联系中解决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可以极大地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蒋一苇还以其对企业管理问题的研究及提出的系统理论而闻名。他认为,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学派。

他提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应具有国家性、民主性和群众性的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蒋一苇提出了“两制四全”的企业管理理论体系。

他认为,在企业内部,民主集中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经济责任制主要是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前者构成了企业内部的纵向关系,后者表现为企业内部的横向关系。企业领导制度主要是构造企业中的党委、行政、工会和职工群众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蒋一苇认为,企业内部的基础是职工,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色。职工代表大会应成为企业的权力机构,它不但应当拥有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权,还应当拥有企业自留资金和职工工资奖金的分配权、对企业领导人的监督权等。

在职工代表大会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建立厂长负责制,由厂长行使统一的指挥权,建立一个以厂长为首的行政指挥系统,处理日常经营管理和生产指挥工作。企业党委则应执行全面监督权,发挥政治思想的领导核心作用。

这种领导体制就是职工民主管理基础上的厂长负责制。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实质是调整和处理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这种经济责任制必须是责、权、利的统一。

个人经济责任制寓于集体经济责任制之中。在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中,职工个人经济利益的分配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同经济效益挂钩,拉开档次,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关于“四全”,蒋一苇认为,企业管理作为一个大系统,应是一个有机整体。全面计划管理、全面技术与质量管理、全面经济核算、全面人事与劳动管理是这种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些都应体现在各个构成系统及全体人员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

全面计划管理是以满足社会需要、完成国家任务为目标,把企业各项工作组织起来的一项综合管理。全面技术与质量管理是以发展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以实现和扩展商品使用价值为对象的一项全面综合管理。全面经济核算是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国家与企业收益为目标,以商品价值为对象的一项综合管理。

全面人事管理与劳动管理是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开发人才为目标,有效组织人事劳动的一项综合管理。

在蒋一苇主持下,以“两制四全”为体系编写了一部《工业企业管理学》,“两制四全”体系正在成为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学派。

参考文献:

蒋一苇,1985,《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

蒋一苇,1986,《蒋一苇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

蒋一苇,1993,《我的经济改革观》,经济管理出版社。

王玲玲,1989,《青山不负夕阳红——蒋一苇传略》,载《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传略》(三),辽宁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顾准 下一篇:许涤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