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笙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经济科学出版社《政治经济学大辞典》第1024页(3424字)

【生卒】:1897~

【介绍】:

中国当代着名经济学家、世界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国际问题专家。

原名陈枢。1897年2月5日,出生在江苏无锡的一个书香之家。七岁入东林小学读书。

1909年随父母来到湖南长沙,考入明德中学。

后又到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雅礼学校读高中。1914年偶听一美国化学教授的演讲而萌生去美深造的念头。1915年高中毕业前夕,向父母吐露此愿,父不同意,陈枢去意已定,终得母允,是年初秋赴美。初到美国,经原雅礼学校老师介绍,考入美国东北部萨诸塞州的赫门工读学校。

1916年暑假后,考进洛杉矶西边的珀玛拿大学,先选学植物学,又改学地质学,均因视力问题未成。终在一美国教授卫斯特加德的指导下走上了学习历史的道路。

1920年,在珀玛拿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被接纳为美国全国性的荣誉协会——菲塔塔凯巴协会会员,后被推荐到芝加哥大学研究院做助教。他边工作,边学习,选修了美国宪法史、古代埃及史和俄文,后以《五口通商后茶叶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文获硕士学位。

1922年春,入哈佛大学学习,旋又转赴欧洲,进柏林大学东欧史地研究所工作。1924年,完成题为《1911年瓜分阿尔巴尔亚的伦敦使节会议》的论文,并获博士学位。

此时,因故改名翰笙。1924年秋,受蔡元培之邀回国到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

此时,与李大钊相识,被引上革命道路。1925年,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国民党,还介绍他与前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文化参赞加托诺维奇和俄专教师格里涅维奇相识。

格里涅维奇介绍马克思的《资本论》给陈翰笙并一齐讨论,陈翰笙思想受到很大影响。1927年4月,为避反动军阀迫害,陈翰笙再度出国赴苏联莫斯科,在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工作。二三十年代,在共产国际内和苏联,发生了一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及中国社会和革命性质的论战。

陈翰笙虽然认为中国的农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性质的,但又感对中国社会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

1928年夏,陈翰笙回国。当时国内各派政治力量正就中国社会性质进行着激烈的论战,陈翰笙更觉应尽快进行社会调查。

正主持中央研究院工作的蔡元培邀他到该院工作,因遭一国民党右派阻挡,第二年陈翰笙才进入中央研究院,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对中国经济学和学术队伍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的大规模的农村经济调查。陈翰笙认为:“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造成社会的基础结构,这是真正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而中国大部分的生产关系是属于农村的,因此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社会学组就拿中国的农村研究作为它的第一步工作。”因此,他们在调查一上海日资纱厂后,就转向农村。经分析研究,决定调查从江苏的无锡开始,然后再扩展到保定和广东。

陈翰笙首先组织了由45人组成的调查组,从1929年7月至9月,在无锡地区调查了22个村。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底,陈翰笙又组织了对广东农村的调查。先用3个月对16个县进行详细调查,然后用1个半月在番禺10个代表村做1209户的挨户调查,同时进行50个县335村的通信调查。保定调查是由社会科学研究所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合作进行的,由68人组成的调查组在1930年5月至8月间,对6个农村市场、78个村庄和11个村子中的1733个农户进行了详尽的调查。1929年夏,陈翰笙曾组织调查组到营口、大连、长春、齐齐哈尔等地,调查流亡“国外”的东北难民问题。1933年,他去安徽、山东、河南烟草区作调查。

这样,从1928年至1934年,陈翰笙和他领导的调查团,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通过调查和对调查资料的分析,陈翰笙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0%。

因此,农村的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中国农村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更面临着破产的威胁。他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社会,纯粹的封建制度已经过去,纯粹的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是处于转变时期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土地所有制、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三者合并起来,共同剥削农民。

他曾把这种社会称之为前资本主义社会,不久就明确认为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因此,解决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在这种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陈翰笙写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这次范围、时间和影响都空前的农村调查,不仅在理论上取得很大成就,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支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理论队伍。后来,陈翰笙在这次大规模农村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又同一些经济研究工作者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出版了《中国农村》,大家公推陈翰笙担任研究会主席。

1934年冬,陈翰笙到日本东洋文库做经济研究工作。在近一年时间里,他整理、研究和总结了前几年的农村调查材料,用英文写成《中国地主与农民》、《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两本着作。1935年4月回国,不久又第二次来到莫斯科,在东方劳动大学做研究员,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4月底,陈翰笙经欧洲赴美,到太平洋学会在纽约出版的季刊《太平洋事务》编辑部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陈翰笙在国外积极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5月,陈翰笙离美赴香港,参加抗战工作,被推荐做工会国际委员会的秘书,还主编英文半月刊《远东通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翰笙到达桂林,受聘为桂林师范学院西文系主任。

1943年3月,为躲避国民党当局的逮捕,陈翰笙飞抵印度新德里,进英国情报部设在那里的远东情报局工作。二战结束后,陈翰笙在印度史学会工作。

他开始对印度进行经济区域的考察工作,对印度的经济地理、社会状况、种姓制度、宗教迷信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调查。1946年他应邀去美国后,整理这些调查资料,用英文写成《南亚农业区域》一书手稿,后来在印度和中国(中文本)出版。1946年4月,陈翰笙离开印度赴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作特约教授,讲授印度史。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月,陈翰笙应周恩来总理之邀回到祖国。他先后谢绝出任外交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农业大学校长等职,但由于党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还是先后担任了外交部顾问、外交学会副会长、中印友好协会副会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后来又领导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研究组(即现在的世界史研究所)。这期间陈翰笙的研究涉及世界历史、国内外经济和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问题,给予这些领域的研究以有效的指导,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陈翰笙深受折磨,但仍然和几位同志一道合编《华工出国史料》,还自愿帮助许多人学习外语。粉碎“四人帮”后,陈翰笙老当益壮,1978年冬,他被聘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兼职教授;1979年11月被选为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常务理事长。他还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任农业经济、社会科学情报、南亚、世界历史四个研究所的学术委员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

此外,他还担任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编委会主任、商务印书馆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主任等。

参考文献:

陈翰笙,1930,《封建社会农村生产关系》,上海中央研究院。

陈翰笙,1933,《现代中国的土地问题》,上海中央研究院。

陈翰笙,1934,《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海中山文教馆。

陈翰笙,1936,《中国的地主和农民》(英文版),美国纽约。

陈翰笙,1940,《工业资本与中国农民》,美国纽约。

陈翰笙,1955,《美国垄断资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陈翰笙,1959,《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区域》,商务印书馆。

陈翰笙,1985,《陈翰笙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

任雪芳,1986,《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的先驱——陈翰笙传略》,载《中国当代经济学家传略》(一),辽宁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卓炯 下一篇:薛暮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