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急性心肌梗塞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169页(1031字)

是指冠状动脉因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坏死。

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本病在欧美常见。

美国随访26年的资料显示35~84岁人群中,每年发病率男为71‰,女为22‰;我国北京等地调查结果每年发病率为0.2‰~0.6‰,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上升趋势。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等所致。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随着粥样斑块增大、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管腔完全闭塞就可导致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梗塞病人常有1~2支冠状动脉主支管腔狭窄,程度往往超过75%。

心肌梗塞使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发生改变,甚至发生心源性休克,其导致的电不稳定可发生多种心律失常,甚至发生心室颤动、猝死。本病多突然发病,临床表现为剧烈胸痛,其次是急性左心衰竭和休克,偶尔突然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昏厥、恶心、呕吐等。

发作前可有心绞痛加重的先兆,常无特殊体征出现。

实验室检查,有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同功酶CKP-MB)、谷-草转氨酶(SGOT)、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LDHl)升高的动态变化。心电图对心肌梗塞不仅能定位诊断,而且有一定的演变规律,表现为①缺血型T波改变(由直立→双向→倒置,或倒置→直立);②损伤型S-T段抬高(弓背向上);③坏死型Q波。根据病史、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的改变可作出心肌梗塞的诊断。

心向量图为心电图的补充诊断工作,有特殊的诊断价值。心肌梗塞根据病程分急性、陈旧性心肌梗塞;按病变范围分透壁性心肌梗塞和非透壁性(无Q波型)心肌梗塞;按部位分前壁、侧壁、下壁、右心室梗塞和心房梗塞等类型(见有关词条)。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主要包括休息、吸氧、监护、止痛(可用硝酸甘油、吗啡等)。在急性心肌梗塞发作6小时内可用尿激酶、链激酶、tPA等溶栓治疗,以期减轻心肌缺血损伤,缩小梗塞范围。其他还有极化液(GIK液)、β-受体阻滞剂、利多卡因等应用,但疗效尚有争论。监护中出现泵衰竭、心脏机械性损伤,如室间隔穿孔等作相应的处理。

在急性心肌梗塞24小时内一般不主张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与梗塞范围的大小、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

心肌梗塞急性期住院病死率过去为30%左右,目前降至10%~15%,死亡多在第1周,特别数小时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者病死率尤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