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体层摄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171页(732字)
利用计算机处理X线扫描所得到的光量信息,间接地将人体内一层(一般为横断层面)组织以密度显示成像的一种检查方法。
此项检查设备由Hounsfied等于1971年首创成功。开始仅用于脑部病变的诊断。
1974年Ledley等将其发展成全身扫描机。
它的成像基本原理是探测器受到通过人体组织的X线照射后,依照X线吸收的强度,按比例地产生可见光线,经光电倍增系统放大送入“模拟/数字”转换系统转换成数据,并输入计算机处理。
计算机根据对某一层数据连续扫描提供的数据,计算出诸层各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以数字矩阵的形式排列显示,然后将数字矩阵通过“数字/模拟”转换系统转换成图像信号,再经显示器将各层面的解剖图像显示出来。最后用照相机摄下荧光屏上的图像作为永久记录,或者贮于磁带上以备应用。
该系统主要由X线球管与探测器组成的扫描设备、信号转换与贮存装置、计算机和控制台等部件组成。计算机体层摄影的图像具有极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分辨出人体组织密度相差较少的组织器官,如脑室、脑的灰质和白质,可以清晰地显示人体横断体层的解剖和大体病理改变,并能准确地决定病变的空间位置。
若用造影剂增强扫描,则其分辨率更为提高。本法最适宜应用于软组织脏器,如脑组织、腹腔内实质器官、腹膜后组织和盆腔器官等。心脏计算机体层扫描因扫描时间长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仅对某些疾病有诊断价值,例如能显示心包积液、看到较小的瓣膜钙化和心包钙化。增强扫描可以分辨出心肌和心腔。
最新发展的一种心血管扫描计算机体层摄影机大约在30毫秒内可以完成一个全部扫描,其每秒可展示20~30次人体结构,因此可以看到全部心动周期,能显示各心腔、瓣膜、肺动脉、心室壁、冠状动脉和心内钙化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