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心脏病学词典

魏登斯基现象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心脏病学词典》第332页(443字)

于1886年由Wedensky所提出,包括魏登斯基易化作用(Wedensky facilitation)和魏登斯基效应(Wedensky effect)。

前者是指原来处于抑制状态的传导组织,在接受1次强刺激后,使阻滞区应激阈值降低,使原受阻的对侧冲动得以通过。后者是指1次强刺激使阻滞区应激阈值降低,随后而来的同侧原来不能通过的冲动能通过该阻滞区。魏登斯基现象多发生在房室传导阻滞时,与房室交界区接受的刺激强度及室上性激动出现的时间有密切关系。这是心脏在传导性或自律性受抑制的状态下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借助魏登斯基效应可避免心室长时间停顿。心电图表现可归纳为:①基本心律失常是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分离;②室性或结性逸搏后,出现一阵正常P-QRS传导,R′-P间期为0.36~1.0秒,常因1次窦房阻滞或停搏而终止,恢复原来的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③上述情况可反复出现。

魏登斯基现象又被认为是产生早搏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