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2页(627字)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原理的基本内容之一。

认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国际间要素的流动,从而缓和、抵消了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也就是说,自由贸易不仅会使各国商品的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或报酬)均等化。比如,A国的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即资本价格相对便宜、劳动价格相对昂贵;B国的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即劳动价格相对便宜、资本价格相对昂贵。在自由贸易中,A国扩大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就使得A国的资本需求量增加,而劳动需求量减少,从而使A国的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相反,B国扩大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减少生产并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使得B国的劳动需要增加、价格上涨,资本的需求减少、价格下跌。这种同一生产要素价格在两国的反向运动,最终会导致两国的同一要素价格均等。早在1919年,赫克歇尔发表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在理论上将趋于完全均等。1933年,俄林在其代表作《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提出,生产要素价格只能达到部分均等化。

1948、1949、1953年,萨缪尔逊(Paul Anthony Samuelson,1915-)对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做了数学论证,认为不论相对价格或绝对价格都会完全均等化。因此西方学术界上述两项理论合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逊原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