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因素长波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当代国际贸易与金融大辞典》第124页(764字)

用经济系统以外的原因解释长期波动的理论。

其主流是技术长波论,以门施、弗里曼、丹因为代表,认为技术创新的周期是长波的根本原因(参见技术长波论)。支流内容较繁杂,包括多因素制约说、优势政治与经济周期说、霸权说、等级制度需求说、信心周期说等。多因素制约说是由日本的的篠原三代平提出的,他认为推动长波上升的因素有技术革新、货币供应量和战争,而约束其上升的因素是资源和能源,上升因素的合力推动经济上升。而资源和能源的阻力也在增加,最后合力在资源能源制约之壁上猛撞,不能逾越时经济便倒转向下运动,一个周期约为40-60年。

优势政治与经济周期说最早由波兰的卡莱斯基提出,后由意大利学者加以发展,该理论认为,在民主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选民和资本家两股政治力量轮流获得优势,占优势的政治力量影响并决定了政府的经济政策,进而导致经济变化,优势政治地位的变化是长期的,由此政府经济政策的重点及经济情况的变化也是长期的。霸权说是由美国的乔治·莫德尔斯基提出的,他认为世界政治自15世纪末以来已存在过5个长度约为100年的政治长波,分别是葡萄牙周期、荷兰周期、英国第一周期、英国第二周期、美国周期,每个周期分成四个阶段,政治与经济相交替地呈现活跃与不活跃的特征,从而政治长波中包含有两个50年左右的经济波动,并伴有世界经济中心及世界领导权的转移。

美国的阿莫斯提出了等级制度需求说,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社会等级,其对产品的需求各不相同,一个等级的需求要升级到上一级的需求标准,要经过25年,由于两级之间存在差别,从而形成50年左右的长周期。英国的J·兰格里什提出了工程技术人员中存在着一个信心周期,在其上升和下降阶段,发明和革新成果悬殊很大,从而推动和延缓经济发展,这种信心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大体一致。

上一篇:内源因素长波论 下一篇:政治商业循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