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核型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245页(843字)

或称染色体组型。

不同种类真核生物体细胞内的染色体都各有一定的数目和特征。把某一个体或一个分类群的体细胞内的整套染色体按它们的数目、长度、大小、着丝粒的位置、随体的状况等相对恒定的特征依次配对、分组排裂起来的图象,就构成该个体的核型。根据一定数量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相应的测量,求得若干参数(如各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指数、臂长比例、副溢痕和随体的有无)的平均值,绘制而成的模式图则称为核型模式图。这在细胞分类学上可用来比较个体或类群之间的核型特点。

核型研究应用的材料多是浮体中处于旺盛分裂时期的细胞,如动物的骨髓细胞、睾丸中的粒子、胚胎细胞等;植物中则是根尖、茎尖或嫩叶的细胞。核型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排列表达,因此在实验中常用秋水仙碱或其他药物处理组织,使增殖的细胞停止在分裂中期,形成典型的中期染色体结构。

核型分析对鉴定染色体组中各个染色体的状态,了解它们的个性和变异有重要的意义。在医学中,通过核型研究对人类染色体进行了精确计数,确定正常核型中共有23对染色体,其中1~22对为男女共有的常染色体,另一对为性染色体则是依男女而异:女性为xx,男性为xy。

1960年在美国丹佛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更进一步规定了人类体细胞中各对染色体的识别标志、统一分组和编号,确认了人类核型的基本特征。1963年发表的《正常人类核型伦敦会议报告》中则正式批准以字母A~G表示七组染色体的分类法。这些都为染色体疾病和肿瘤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核型分析也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学、分类学和进化的研究中,对动植物染色体倍性、数目结构变异的分析比较以及染色体来源的鉴定,大大丰富了有关染色体进化规律和机制的了解,并有助于鉴别不同种属的亲缘关系,使原来以形态学、解剖学指标为依据的分类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