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内容分析法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351页(1689字)

分析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内容,以了解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传者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方法。

它不同于调查研究通过访问了解人们对各种问卷的反应,也不同于实验方法之观察人的行为,而是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精密的内容分析,往往同时附带对信源、渠道、接收者、反馈或其他传播状况,诸如态度、个性、人口特点等进行调查。因此,通过内容分析即可预期传播过程的状况。

在此情况下,内容分析法可以与其他询问方式结合,即把信息内容与传播的其他情况联系起来,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有关传播过程与效果等较大的问题提供方便。

内容分析有以下步骤:首先确定一个调查题目或一个待验证的假设,然后就出版物、新闻广播、时间跨度等确定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如果对象范围很广,就要象调查研究一样抽样。另外,必须按类划分信息内容,将抽样内容根据客观标准归类。所归类的内容要用一定的方法加以度量,然后给予分数,并运用统计分析数据归纳法对分数加以分析。

此法的形成与应用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有关战争宣传研究的实验部门在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大众传播的内容研究。后来,1942年,美国政府的战争情报局传播媒介署在拉尔夫·纳夫齐格的指导下,通过抽样调查,持续研究了一批日报的社论和漫画、主要报纸的评论员文章、主要杂志的文章与社论、主要电台新闻广播员播出的社论、有关新闻记录片和战争短片以及劳工报刊的社论,并制定明确的分类标准,按类进行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内容分析活动,形成了系统的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方法随着研究目标和传播媒介的不同有所差异。许多传播学者,特别是内容分析的权威拉斯韦尔和他的助手,一直试图摸索出一种可以适用于各种传播媒介和各种项目的方法,他们的努力取得了部分成功。

适用于各种传播媒介的内容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题材分类法。

这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内容分析法。此法主要是把各种编辑部言论和新闻报道按题材划分为同研究有关的各种类型。

在长期研究项目中,这些分类可以用来作为材料归档的标准。

(2)符号编码法。

此法的运用尚处在实验阶段。它试图采用统计“符号”即重要词汇出现次数的方法,来简化题材分类的方法,以加快研究的进度。

例如,通过统计“德国人”(或“德国”,“西区”)这一词汇出现的次数,并将他们换成褒(+)、贬(-)或中性(0)的符号,了解并试图确定被调查的传播媒介对德国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倾向性。

但是,由于词汇的多义性,在统计上述词汇的出现次数时,有时可能出现曲解。在不同的出版物中,这种词汇的多义性是很难掌握的。因此,要想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缺乏可靠的基础。

不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些符号编码的变通形式,即以短语,句子或段落为编码单位,而不以单词为编码单位。例如,40年代,传播学者对广播内容进行了3个层次的研究:广播节目本身即被调查的广播节目的题材;每篇广播稿中的段落大意;文章中同题材有关的句子。这项研究依据精心设计的分析程序,重点调查了广播中的劳工问题。他们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研究。(a)重点,即在讨论劳工问题上所用的字句、段落和广播节目所占的比重;(b)题材,即讨论各种专题劳工问题所占的内容比例;(c)基调,某些语言和词汇在节目中重复使用的频率;(d)倾向,按褒、贬、中性划分句子、段落和广播节目;(e)性质分类,将有关劳工问题的材料分为事实性陈述、意见性陈述和转述等。

鉴于传播媒介的内容庞杂,无论采用何种内容分析方法,研究者都必须确定适当的研究范围,必须把研究限定在一定的传播媒介上,一定传播媒介的代表性项目上以及这些项目的部分内容上。

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容分析法发挥应有的效用。

上一篇:内考法 下一篇:内含报酬率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