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迂为直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677页(985字)
《孙子兵法.军事篇》中讲“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译文是:故意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迟滞敌人,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双方必争的军事要地。这就叫懂得了“以迂为直”的计谋。
直径近,曲路远,这是普通常识。
但是,在两军相争的战场上,远和近既是一定的空间概念,又和具体的时间概念相连。
部队运动距离远,花费时间长;运动距离近,花费时间短。然而,兵无地不强,地无兵不险。远和近一旦与对方兵力部置的虚和实相结合,矛盾的双方就会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远而虚者,易进易行,机动快,费时少,成了实际上的近;近而实者,难进难行,机动慢,费时多,成了实际上的远。
军事对抗的双方,都在设法阻碍和破坏对方的计划和行动。
因此,任何军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都必须作迂回运动,在敌人的思维判断中造成“折射”幻觉,而不能直来直去地行动,使对方一眼看清你的虚实企图。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啥特在他着的《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指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所谓间接路线,即避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进攻路线或目标,在攻击发起之前,首先使敌人丧失平衡。这个论点,可以说是从广义上对以迂为直所作的注脚。
目标在东而先向西,欲要进而先退,这是以迂为直在空间方式上的表现。
为了尽快击败来攻的强敌而采取持久战略,这是以迂为直在时间方式上的表现。
一般地说,敌方的“腰部”和“屁股”,是最敏感的。无论进攻或防御,用威胁敌人的侧翼和后方的办法迫敌退却,比用正面冲击的办法把敌人赶出已占领的阵地容易得多。迂回其侧后,也就成了军事统帅选择目标和路线的着眼点。在三国末期的魏灭蜀之战中,钟会从正面发起的强攻势,没有使蜀国立即投降,而邓艾的一支轻兵阴平渡险,背后袭入,置姜维大军于无用武之地,使蜀国亡于一旦。
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军主力的正面抵抗没有使埃军集团处于困境,而出奇于埃军集团后方的一诱兵力,使得数十万埃军集团陷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