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748页(1094字)
【生卒】:1472—1528
【介绍】:
明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别称姚江。因曾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
后历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左佥都御使、兵部尚书等职。
镇压过江西等地的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反明武装,平定过明朝宗室宸濠的叛乱。封新建伯,卒谥文成。
王守仁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
他说:“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无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王文成公全书·答季明德书》)又说“心之本体无所不该。”(《传习录下》)认为这个体是无所不包的,整个宇宙万物在人的心中。他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与王纯甫书二》)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说成是心所派生的,离开了“心”,天地万物就不存在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事物是人心的意念活动,没有人的意念就没有客观事物。因此,认识为源泉不在客观世界,而在心内,认识的对象不是外界而是自己的一“良知”。
“良知”是心的本质,是先固有的认识,一切事物都包括在“良知”之中。人的认识就是“良知”的自我认识。
在知和行的关系上,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又说:“我今说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以知代替行,把动机当成效果,把知行混为一谈,抹煞了行的客观意义。
他对宋朝以来的理学,特别是对朱熹的学说进行过批判,他认为朱熹的即物穷理是以吾心求理于事事物气之中,而他则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把心和理合为一。
在社会伦理方面,他把封建道德说成是人心固有的良知,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要求去掉欲望,仅求内心的道德修养,以达到“天理”。他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此心存守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传习录上》)
他的哲学是以反程朱理学形式出现的,在当时和后来都有很大影响。明末清初传到日本,形成学派。
主要着作有《大学问》、门人编有《传习录》,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亦称《阳明全书》三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