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方法大辞典

竺可桢

书籍:方法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方法大辞典》第776页(961字)

【生卒】:1890—1974

【介绍】:

中国气象学家、气候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气象学和气象事业的创始人之一。

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市东关镇人,早年留学美国,专攻地理学与气象学,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主任、法国巴黎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并兼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20年代起筹建了中国气象研究机构,并在全国开展了系统的气象观测及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国的天气预报及气候资料的业务工作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30年代初在《论新月令》一文中,在总结了我国古代物候方面的成就后,就倡议用新方法开展物候观测。在他的推动下,从1934年起,前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便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现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委托各地的农事试验场进行观测,这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物候观测。

解放后,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于1961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订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参加观测的单位遍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植物园及各大学的生物、地理、林业等系科和某些气象台站,这些连续的物候观测资料都以年报的形式陆续出版,为我国今后的物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自己还带头坚持观测直至他逝世前,一生共留下34年的连续物候观测记录,是全国个人观测年代最长的。他还撰写了《物候学》(与宛敏合作)等专着,并利用我国的古物候资料采用物候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古气候的变迁研究,他的具有国际影响的论文《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评论)。此外他的主要着作:《中国气候区划论》,《中国气流云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气候概论》等都为中国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为了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于1983年设立了“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上一篇:金鹏十八变 下一篇:方法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