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社会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234页(1738字)

又称“闲暇时间社会学”。

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成员闲暇问题的一门应用社会学分支学科。

闲暇时间是社会成员可以自由支配的、用于精神文化生活的时间,又称为自由时间。克思曾认为闲暇时间是“人类真正的财富”。

闲暇社会学以社会成员的闲暇时间及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时间预算研究;(2)社会闲暇总量测算;(3)闲暇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经济开支的趋势与闲暇的关系;(5)社会各阶层的状况与闲暇的关系;(6)工作与闲暇的相互关系;(7)闲暇在家庭正常结构中的作用以及闲暇对稳定婚姻、家庭的影响,等等。

闲暇社会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但是,对于闲暇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国内外学者公认,最早研究闲暇问题的是马克思。马克思第一次给闲暇时间下了科学的定义:闲暇时间是满足绝对需求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留下的从事其他活动的剩余时间;是劳动者用于消费和从事自由活动的时间;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本身发展所需要的时间。法国社会主义活动家拉法格在1883年写的《闲暇的权利》一书是为劳动者写的第一本关于闲暇问题的着作。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曾把“时间预算”作为一个应用社会学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斯特鲁米林在1925年发表了关于时间预算的专着。国际劳动组织曾于1924年召开讨论劳动者闲暇时间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

19世纪末,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从另一个角度注意到闲暇问题,并开展了研究。但是,他们关于闲暇的概念还相当混乱。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发表了《有闲阶级论》。

他认为有闲阶级是与财产所有制同时出现的,有产阶级为了取得荣誉与博得尊敬,必须建立一种令人羡慕的有闲生活,并进行挥霍性消费。

他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有闲者,并论述了美学、宗教、学术研究等与有闲的关系。这本书在西方被认为是为闲暇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闲暇社会学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1956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闲暇与消遣协会”,从事在全球范围内的有关文化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出版会刊《世界闲暇与消遣协会杂志》。

战后的西方闲暇社会学受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的“大众消费社会”理论影响很深,注重研究所谓“大众闲暇”问题。

里斯曼在1950年出版《孤独的一群——对美国人变化中的特性的研究》一书,认为在多数发达国家中,尤其在美国,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上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组织生产,而是组织消费。人们不仅可以有充分的物质享受,而且由于劳动时间的缩短,还可以享有大量的闲暇时间。这就是所谓“大众消费社会”。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有关“大众闲暇”的论着相继问世。近年来,西方闲暇社会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有;(1)人们追求闲暇价值,能否同追求职业的、社团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价值相平衡:(2)如何服从只追求闲暇价值而威胁其他价值的危险;(3)闲暇价值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会不会带来创造个人幸福和社会福利的新的思想;(4)人为的过度增加的闲暇时间是否会变成新的“人民的鸦片烟”;(5)如果对闲暇活动采取遏制政策,人们又将发生什么情况,等等。

社会主义闲暇社会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有新的进展。苏联在1956年至1962年期间,8小时工作日制逐渐被7小时工作日制所代替,兴起了对闲暇问题的重新探讨。1964年至1965年,普鲁登斯基和佩特罗辛先后开始继续斯特鲁米林的传统研究课题,进行了时间预算和闲暇时间活动的研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于闲暇问题的第一次实证研究,是阿蒂克1963年在南斯拉夫进行的。

我国从80年代开始介绍闲暇社会学,正在酝酿建立我国自已的闲暇社会学。当前着重研究的课题主要有:(1)社会主义闲暇生活方式的基本特点;(2)搞好时间预算,科学地利用时间;(3)创造条件适当增加闲暇时间;(4)消除闲暇时间的无谓损耗,开发闲暇时间的潜力;(5)对闲暇时间进行预测和对闲暇文化的设计,等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