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25页(2677字)

研究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总称。

生产方式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组成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现实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如何以最少的劳动耗费和物质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所以,经济学的任务,不仅要揭示客观经济规律,而且要研究如何在经济活动中运用客观规律,提高经济效益。经济学从各种不同的领域来研究上述内容,形成了繁多的分支学科,它们之间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学学科体系。从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程度来看,经济学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1)古代经济学,即前资本主义历史时期的经济学,包括奴隶主阶级经济学和封建主阶级经济学。

基本形式是简单的或初级的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其特征是与伦理哲学等其他思想学说共生在一起,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近代经济学,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前的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学。

基本形式是政治经济学,可划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发展阶段。前期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时期,它基本上还是一门没有分化的,以“混合状态”出现的经济科学。

后期,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庸俗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时期。这时,一些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开始分化出来,但它们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不能形成科学的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以后,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性变革,使政治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不可能成为指导其也应用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只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门革命的科学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因此也没有形成经济科学的学科体系。

总之,近代经济学的特征是,对整个社会经济运动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还没有形成经济科学学科体系。(3)现代经济学,即20世纪初以来的经济学。基本形式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和不同范畴作为研究对象的分门别类的经济学科。其特征是学科越分越细,同时也越来越综合,向分化和综合两个方向发展,并且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日益整体化。

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阶级的经济学都是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历史上一切剥削阶级,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都没有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科学的经济学或经济科学体系。

自从马克思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经济学。

这是一门革命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理论科学,它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和共产主义一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为无产阶级指明了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仅需要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如何按照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需要研究如何按照生产力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经济学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的经济学科不断建立,学科分支也越来越细,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社会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体系。

从各门学科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及其研究方法的抽象化程度来看,经济科学体系是由三大门类的学科构成的:(1)理论经济学,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一般规律,是其他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在无产阶级经济学中,理论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生产力经济学两门学科。

(2)应用经济学,指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考察社会生产的某一部门或某一侧面,研究该特定领域中的特殊经济规律以及运用经济规律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支学科,包括:①部门经济学,研究不同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例如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②地域经济学,研究不同空间地域范围的经济活动,例如国别经济学、地区经济学等;③专门经济学,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同层次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例如劳动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等;④经济技术(方法)学科,研究如何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以达到预期目的,例如经济决策学、计划学、会计学等。

(3)边缘经济学,指的是经济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在相互渗透过程中逐步派生出来的交叉学科,例如教育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西方各国文字中的经济学(Economics)一词都源出于希腊文“οiκοvομ-κοs”,所以读音都很近似。这个词的希腊文原意是“家庭管理”,有“治家之道,量入为出”的意思。

这是因为古希腊奴隶制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奴隶主的管理下由奴隶去进行生产的。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曾以这个词为书名写了《经济论》一书,这是人类第一部专门论述经济问题并直接使用“经济”一词为书名的着作。在我国,公元4世纪就有人把经济二字连用,唐代开始使用“经济学”一词,清代中叶以后,“经济之学”已经与当时封建社会中的正统学术“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和“辞章之学”等相提并论。不过,我国古代的“经济学”与现在所说的“经济学”的含义不同。古汉语中的“经济”一词,本意为“经世济民”、“经邦济世”。所谓“经济之学”,即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其内容不仅包括现在所说的经济、财政方面,而且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法律,教育以至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

清代末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传入我国,曾经有过“富国学”、“理财学”、“平准学”、“计学”、“经济学”等各种译名。据现有材料,我国首次采用经济学译名,是在1901年出版的《译书汇编》第7期上译载日本学者天野为之的文章《经济学研究之方法》中采用的。1912年8月,孙中山在北京作《社会主义之派别与方法》的演讲,在谈到当时各种译名杂然纷陈的问题时,认为无论译作“富国学”或“理财学”等,“皆不足以赅其义,惟‘经济’二字,似稍近之。”自此以后,“经济学”一词便逐渐作为“Economics”的通用译名,从而获得了它的现代意义,成为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的专用名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