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52页(1299字)

研究一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问题的学科。

区域,指一定的地理空间。可以是行政区域,也可以是跨越行政区划的自然经济区域。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国范围内社会生产区域组织的规律性及其作用机制。它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对全国区域体系和每个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过程及经济结构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主要是:(1)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综合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模型等等。(2)生产力布局问题,包括:科技进步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区域社会问题、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域生产的组织形式等等。(3)区域经济的调节机制,包括: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建立和发展,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分配,固定基金的利用,价格的地区差异等等。

(4)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

区域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以及苏联、东欧各国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西方,区域经济学是在区位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位理论的奠基人是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区位理论主要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选择的理想方案,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到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不稳定、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水平的悬殊趋势加剧;城市人口膨胀,落后地区荒芜;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再加上区位理论的研究受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从过去的微观经济分析和静态分析转向宏观经济分析和动态分析,开始对全国范围和区域范围的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经济规划和政策、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口、教育、技术水平、消费水平、资本形成的条件,失业和货币金融的差异等等进行宏观的、动态的和综合的分析研究。于是,一门独立的区域经济学便逐渐发展起来了。

在苏联,区域经济学是在60年代以来对于国民经济的区域比例问题,部门经济结构与地区经济结构的结合问题的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涅克拉索夫在60年代末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并先后出版了《区域经济学》和《区域经济问题》两本着作。东欧国家也开展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工作。由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机制的作用方式不同,西方和苏联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也不相同。苏联的区域经济学是旨在研究区域规划、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而西方的区域经济学则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地区配置以及区位选择和区域规划的技术经济问题。近年来,国外区域经济学理论受到我国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正积极组织力量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

。【阅读书目】:

《经济区的理论与实践》,丁任重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