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492页(1872字)

又称“经济增长论”。

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学科。现代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分支。

增长经济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观点。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认为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劳动在全部劳动中所占比例,是决定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利润是积累的源泉,国民财富的增长则需依靠资本积累;而从长期来看,利润又有下降的趋势,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将有可能停滞的悲观结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增长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紧迫问题。

它们大力推行凯恩斯的“反危机”政策,即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分析方法是短期的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加以长期化和动态化。于是,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在1948年出版了《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系统地考察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的经济发展问题。

同一时期内,美国经济学家多也独立地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发表了《资本扩大、增长率和就业》与《扩张和就业》两篇论文。他们强调资本主义有可能在波动中实现增长。这种观点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很大反响,被认为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

战后30多年来,经济增长理论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逐渐形成了增长经济学。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由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在复苏和高涨阶段,也就是整个扩张阶段,产量是增加的;在危机和萧条阶段,也就是整个收缩阶段,产量是减少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扩张阶段是经济周期的组成部分,是短期性的增长;而经济增长则是长期的活动,关系到实际生产能力的增长。由于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基本上决定于它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它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因此,经济增长包括扩大和改进决定生产能力的诸要素的过程在内。经济增长的标志,是以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的。自从50年代,有关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分支——*发展经济学形成后,西方经济学家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别。他们认为,经济发展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而且还有适应这种增加的社会制度变化问题。所以,经济发展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的问题。

经济增长则只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它所研究的是发达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问题。

增长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1)经济增长模型。以凯恩斯的投资——储蓄分析为基础来研究长期经济增长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与途径。

主要有: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与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提出的哈罗德——多马模型;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和斯旺提出的新古典模型;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和卡尔多等人提出的新剑桥模型。(2)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从整理和分析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增长的统计资料出发,并在对现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和估算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提出有关确定投资方向、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等各种政策主张。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西蒙·库兹涅茨和丹尼森。(3)经济增长有限论。70年代,西方学术界在研究分析经济增长问题时,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无限度的问题。

认为增长是有限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麦多斯。他根据自己编制的经济增长的世界模型,指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五个主要因素(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共同特点是指数增长,因此,世界经济继续增长将会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

要避免这种结局就必须停止人口和生产的增长,以达到“零度增长”的“全球性均衡”。

增长经济学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过作用。

但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唯心主义的观点研究问题,回避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而奢谈经济增长,是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根本问题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资产阶级增长经济学中的某些合理成分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

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我国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创建社会主义的增长经济学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阅读书目】:

《增长经济学》,宋承先、范家骧着,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