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67页(2797字)

又称“书籍史”。

研究图书及图书事业产生、发展过程的学科。

图书史根据研究的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别、地区图书史,如英国图书史、欧洲图书史;图书通史、断代史,如中国图书史、中国古代图书史等。

它的研究范围包括:(1)图书的内容。一定的书籍是一定社会生活、生产、经济、政治形势、社会结构、知识、文化、思想、精神状态、社会心理的反映。如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有关儒家的学说、流派、人物的图书曾长期认为是经典。图书内容的研究,需要阐明时代、作者、编者、读者的相互关系。

(2)图书的形式。主要指图书的物质外壳,即图书内容赖以存在的载体。

它包括:符号,主要是文字;材料,指泥板、纸草、甲骨、铜器、石头、林木、缣帛、皮、纸以及感光材料、磁带等;形态,指图书的样子,包括装帧形式;印刷技术,包括雕版、活字、照相、自动印刷。(3)图书的社会作用。

主要指图书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如图书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作用,图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当然,图书史的研究对象不只是图书本身的历史,还包括人类发明、改进、生产、使用图书的历史过程。

需重点研究图书事业内部诸方面的相应关系,以及图书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同时,图书史还要研究图书的发行和流通,主要阐述各个时期的图书管理制度,包括校书、刻书、译书、禁书、图书的亡佚、发行、流通、数量增减等方面。

中国图书史大体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1)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萌芽和奠基期。书籍出现的基本条件是文字。

一般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古的文字。但甲骨文以及后起的金文、陶文直至玉石刻辞,只能算作现在所说的“档案”。

中国书籍的雏型,是从竹简、木牍开始的,它不仅具有书写载体的要素,而且有了“册”、“本”、“页”(叶)、“卷”、“篇”、“版”等称谓。战国时期出现的帛书,与简版并行。这一阶段的后期发明了造纸术。纸的出现为图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材料。(2)从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9世纪的初兴和发展时期。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在其发明的初期,没有成为通行的书写材料。到魏晋北朝时,纸逐步代替简、帛。

到隋唐时已较为普遍,这时期,书的形式是卷轴,生产方式是抄写。

(3)从9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壮大和兴盛期。

唐代,我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产生了民间刻书业,但写本书仍然是主流,印本书只处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五代后唐时期开始雕版印刷儒家经典着作是书史上的大事:它标志着图书形式的主流开始由手写本进入印刷本;开辟了雕印儒家经典之先河;印刷术由民间进入官府,产生了政府的刻书业,即官刻;形成了书坊刻书、私人刻书、官府刻书三大系统。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发明了活字排版印刷术,这比德国人谷腾堡使用活字印刷早400年。元朝初年,王祯制造成功了木活字。现知最早的铜活字印书活动是在15世纪末(明弘治初年),华燧用铜活字印出的《宋诸臣奏议》(50册),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本。这一时期,书籍制度已由卷轴过渡到册页制,出现许多集大成的丛书、类书,可称为手工操作的印本书时期。

(4)从1840年到1919年的应时与改革时期。其特点是:①现代印刷技术的广泛采用。

早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外国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铅活字和印刷机。1590年印的《日本派赴罗之使节》一书,是我国用西方活字印行的最早的书籍。1819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利用西方印刷技术,并在我国工人梁发和蔡高的配合下,印成了铅活字本的《新旧约圣经》,是最早的汉字新式铅印书。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了雕版、铅字、石印三者并用的局面。

到20世纪初,机械化印刷术开始成为我国印刷技术主流。②书籍形式由线装发展到平装、精装。

③图书的内容改变了儒家思想文化的独尊地位,出现各种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书籍。④诞生了大量的新型出版物,如报纸、杂志等。⑤产生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企业。1897年,由夏粹芳等人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我国近代私人出版业中最有影响的一家。(5)从1919年到1949年的转变和斗争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开始出现,如《新青年》最先在我国传播马列主义;1920年出版了第一本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产生了革命的出版发行机构,如从1921年到1927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和长江书店。图书开始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白话文运动受到重视,出版了一批通俗易懂的报刊图书。

在国民党统治区,两种文化、两种图书出版事业斗争激烈,革命的图书出版事业终于取得胜利。(6)从1949年10月至今的繁荣和创新时期。

1949年10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1950年9月15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出版会议。到1956年,我国已建立一大批国营出版机构,并完成改造私营出版企业的任务;图书的数量、质量有很大提高,如马恩列斯着作出版了241种,并着手出版《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

到1965年;《列宁全集》39卷全部出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出版了19卷;《毛泽东选集》4卷出齐后,还出版了《毛泽东着作选读》甲、乙两种版本;也出齐了10卷本的《鲁迅全集》与《鲁迅译文集》;《数论导论》、《生物的进化》等一批科学着作和一大批社会科学着作的问世,引起国内外读者的注目。1979年以后,我国图书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我国,对图书史的研究经历了几个时期:(1)以叶昌炽的《藏书记事》和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为代表的萌芽期,以笔记乃至诗歌的形式记载了我国古代图书事业的史料;(2)以王国维的《简牍检署考》、《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向达的《唐代刊书考》,孙毓修的《中国雕版源流考》,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马衡的《中国书籍制度变迁之研究》,以及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为代表的雏型期。

这些着作材料丰富、立论严谨,而且较为系统深入,但大都是对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一载体、某一类型图书的专题研究,内容单一,范围较窄;(3)以陈彬和、查猛济的《中国书史》、皮高品的《中国图书史讲义》和刘国钧的《中国书史简编》为代表的成长期。其中,陈彬和、查猛济的《中国书史》,是中国最早直接以“书史”命名图书通史的着作(1935,商务),皮高品的《中国图书史讲义》,则首次按照社会发展的5种形态划分我国书史的分期。

【阅读书目】:

《中国书史简编》,刘国钧着,郑如斯订补,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书史》,郑如斯、肖东发编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上一篇:文摘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