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94页(2936字)

又称“情报科学”。

研究情报的特性、功能以及情报传递、交流过程的规律性的学科。情报学术领域一系列学科的总称。

情报是指有关某一领域有用事物最新情况的报导。情报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人类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地创造、传递和利用各种情报。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科学文献的出版量成指数增长,情报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在国外,有人把情报称为“无形的资源”,甚至把它与材料、能源并列,作为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情报从涉及的范围上可分:军事情报、政治情报、经济情报、科技情报、文化情报等;从其性质上看又可分为:一般情报、战略情报、战术情报、反情报(反情报的目的是保护己方的情报和情报活动)。

研究情报学,其根本任务是揭示情报和情报工作的本质和特性;探讨情报工作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说明情报工作的内容,各个环节在情报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个工作环节的原则和方法,以指导情报工作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情报工作的科学化。情报学虽然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由于情报现象及其规律的复杂性,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分为:(1)理论情报学。

包括情报学概论、比较情报学、情报史等分支。主要研究情报、情报源、情报系统、情报过程等基本概念、定义,情报的社会功能、情报工作的基本规律、情报工作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关系,情报学的方法论,情报学与相邻学科的联系和区别,情报事业的国别史、地区史,世界主要情报机构和学术团体等。

(2)应用情报学。包括科技情报学、情报计量学、情报检索学、情报政策学、情报管理学、情报工程学等分支。

主要研究情报的搜集、整理、存储、检索、报导、分析、综合工作的原理和方法,情报政策制定、实施的原则,情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等。(3)边缘(交叉)情报学。包括情报社会学、情报法学、情报心理学、情报统计学等。是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在情报学的具体应用。

情报史。研究情报、情报事业产生、发展过程的学科。

包括情报事业史、情报技术史、情报学术史等方面。我国最早的情报活动是从天文情报开始的。

重黎便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天文官,被称为天文学家的鼻祖;司天台可称为最早的情报机构。其后,发展较快的是军政情报。

传递情报的方式,早期主要有口头传递、书面传递、烽火传递。19世纪电报、电话相继发明,在情报技术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20世纪中叶以来的信息革命,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的感官功能,情报人员通过通讯卫星、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迅速、准确地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情报。

法学情报。

介于法学和情报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应用情报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搜集、贮存、分析、传递和运用有关法学的情报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法学情报的类型、特征,法学情报在司法中的地位、作用,法学情报系统的组织与服务方式等。

情报工程学。

情报工作的现代化要求大力吸收、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电讯、声象、复制技术等。情报工程学的任务就是探讨情报系统吸收、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播媒介(手段)的方法和途径,以有效地快速传递情报。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化进程中情报语言、情报手段、情报人员的科学化、规范化;情报工作中的信息论、控制论、决策论;情报设备的完善;文献情报库的建立及其数据处理;“智能”机情报系统等方面的灵活性、可靠性、方便性;国外情报工程发展趋向。

密码学。

研究编制密码和破译密码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情报学的边缘学科。密码是情报传输双方按约定的法则进行明密特殊变换的一种重要保密手段。依据这些法则,变明文为密文,称为加密变换;变密文为明文,称为脱密变换。早期,密码仅局限在文字或数码进行加、脱密变换。由于情报手段的日益现代化,目前对语言、图象、数据等都可实施加、脱密变换。

研究密码变化的客观规律,应用于编制密码以确保情报传输秘密的,称为编码学;应用于破译密码以获取保密情报的,称为破译学。总称密码学。

一般认为,情报理论的系统研究始于本世纪中叶。1945年,美国学者布什发表题为《我们的思维能够机械化吗?》的论文,对情报检索问题进行了探索。1948年,维纳的《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申农的《通讯的数理理论》,为情报学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50年代,为情报学的初创期,主要研究情报检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设备等应用问题,试图通过情报检索现代化,解决“情报爆炸”这一尖锐的情报更新和使用的矛盾。

60年代,重点研究情报系统的职能、情报处理技术的发展和评价以及情报服务的效率等问题。1963年,全苏科技情报所着手出版《情报学文摘》杂志。由该所倡议,国际文献联合会于1965年成立了科学情报理论基础委员会。

我国情报学起步于1956年。

同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正式建立。1958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

同年,曾由中国科技情报所创办中国科技情报大学(以后合并入中国科技大学情报系)。1978年,武汉大学情报专业建立,标志我国情报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许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情报学系(班),培养情报学人才。

1980年后,相继创办的情报学学术刊物主要有《情报资料工作》、《情报杂志》、《情报科学文摘》、《图书情报工作》、《图书情报知识》等。

情报学还是一门探索中的学科。国内外对情报的概念、情报学的性质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对情报学的体系,国外形成为三个不同观点的学派:(1)以萨瑞塞维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其代表作是1970年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情报科学引论》。他们把情报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学科来研究。

主要领域包括:交流问题、文献问题和情报系统问题。并有理论情报学和应用情报学之分,前者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后者属于自然科学范畴。(2)以米哈依洛夫为代表的苏联学派。认为情报科学是一门从属于社会科学的学科。它研究科学情报的结构和基本性质,并研究科学交流所有过程的一般规律。

研究重点是情报学理论方面和科学文献的存贮与检索。代表作是米氏的《情报学基础》、《科学交流与情报学》。(3)以布鲁克斯为代表的英国学派。其观点源于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

认为情报学是关于客观知识的分析、组织、传播和使用的科学,主要研究“世界2”和“世界3”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世界3”中的知识进行收集、组织以供利用。

。【阅读书目】:

《情报学概论》,严怡民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实用情报学》,樊民、傅予行主编,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情报学基础》,邹志仁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科学交流与情报学》,(苏)米哈依洛夫等着,徐新民等译,科技文献出版社1980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