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599页(854字)

研究情报的经济效用,揭示情报工作中的经济规律的学科。

介于情报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不断引进情报工作领域,使情报信息的搜集、处理、存贮、传播和利用发生了根本变革。情报信息成了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被视为现代经济的三大支柱(情报、材料、能源)之一。情报经济学也应运而生。

美国学者克卢普1962年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和情报经济的概念。70年代后,一些学者纷纷跻身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广泛探讨诸如情报时代、情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情报市场的结构、情报商品的价格机制、情报资源的生产、分配、流通及消费的情报经济问题。美国波拉特经过大量的调查、统计和计算工作,对美国情报经济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了精确的定量描述,出版了8卷本的《信息经济》,第一次提出美国国民收入的半数以上来自信息部门的结论,并促成《大趋势》、《第三次浪潮》等着述风行世界。情报经济学已成为西方一些国家情报教育的必修课。

苏联全苏情报工作者进修学院也开设了“科学情报经济学”的课程。在我国,情报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是:(1)情报经济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包括情报经济的性质、情报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信息社会中情报经济特点及发展趋势等。(2)情报的经济价值和评定原则。

包括情报经济价值的产生及表现形式,情报价格确定标准,情报资源有偿服务的计算方法等。(3)情报事业的经济规律和情报活动的经济管理。

包括情报工作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途径和方法,情报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情报工作技术经济政策等。

我国有关情报经济学的研究文章,在80年代初才陆续出现。

。【阅读书目】:

《情报经济学浅谈》,洪传科,《情报学刊》1982年第2期;《试论我国情报经济学的研究和教育》,马费城等,《情报学刊》1986年第6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