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661页(3409字)

研究教育和人的发展以及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本质联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

教育学是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它通过对教育过程本身全部问题(如教育的原理、方针、目的、任务、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的研究,阐明如何用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同时,教育学也是对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揭示。

它通过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问题的研究,提出如何有效地利用教育的外部条件,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力的决策方案和措施。教育学的理论结构,一般由教育学一般原理、教学论、思想教育论和学校管理等部分组成。

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是:(1)教育的本质、教育发展一般规律。如教育的起源,不同社会形态教育的特点,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间的关系等。

(2)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人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人的心理特征与教育的关系等。(3)教育的方针与目的。如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中国共产党对教育方针的规定,实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具体要求等。

(4)教育制度,如教育制度形成、演变的过程,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基本情况,世界主要国家学制改革的动向与趋势等。(5)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如教师的地位、作用与基本素质要求,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与改革的趋向,教育过程的基本阶段及教学效果的优化等。(6)思想教育的规律。如学生思想形成的过程与思想教育过程的特点,人的世界观的结构及其意义等。(7)教学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学习效果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及课外活动的辅导等。(8)学校管理。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学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但是,教育学的阶级性是指教育学体系的阶级性,并不是一切问题或某个具体问题都有阶级性,如儿童的年龄特征、教育机构的模式、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资产阶级可以用,无产阶级也可以用,则没有阶级性。我国所创立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并借鉴中外历史遗产,吸收现代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去阐述共产主义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育纪津的新人的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

教育学从孕育到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欧洲从古希腊罗马开始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公元5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到清朝末年(公元6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是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结合认识论、伦理学来研究教育和教学方面的问题。如我国孔子首创“私学”,他从事教育活动5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但他没有留下专门的教育着作,他的教育思想包含在哲学思想之中,并同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学思想混杂在一起,散见于《论语》。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致力教学活动多年,一生中着述甚丰,其教育思想也仅体现在《政治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着述中。中国的有关教育学的专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荀子的《劝学篇》和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的《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学记》总结秦汉以前贵族的教育制度(其中包括学校设置、修业年限、考试要求)、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并阐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育经验,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着。古罗马时期教育家昆体良(约35-95)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被认为是古代西方第一部教育学着作。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个时期的教育研究,就其理论形态来说,还是直观的、朴素的,缺乏科学根据。

严格地讲,还谈不上有独立的教育学科出现。

教育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是17世纪初叶从哲学知识体系中分解出来的。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里,把教育学作为单独的一门科学并把它理解为“指导阅读”。被称为教育学奠基之作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于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副题《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的艺术》)。

该书系统地阐述适应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作用、制度、内容和途径等),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并探讨语文教学和艺术教学的规律。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最早是在公元1776年德国哥尼斯堡大学。当时,康德以哲学教授身份主讲教育学。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1835年出版《教育学讲义纲要》。企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这个时期,以赫尔巴特为代表,以“三中心”(学校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书本为中心)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在世界盛行达90年之久。19世纪末,由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实验方法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的应用。

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开拓了教育学向科学化发展的一个新领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出现了与“传统教育”相对立的“现代教育”思潮。它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一1952)为代表、以“新三中心”(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为特征的。

我国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始于19世纪末叶。

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了西方文化,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教育学理论。梁启超先后写过《学校总论》、《论师范》等文章,是较早也较有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化与教育的人。王国维首先在我国介绍了夸美纽斯和他的教育思想。1901年译有《教育学》一书。

严复在介绍欧洲的进化论哲学思潮的同时,也介绍了斯宾塞的教育学理论。1906年公布的《教育会章程》,要求全国各地设立教育研究会,“研究教育史、教育原理、教授法、管理法、教育制度及他种学科”,正式提出了教育学的研究问题。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时,杜威来中国讲学,他的着作如《民主主义与教育》、《五大讲演录》、《思维术》等先后被译为中文,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学曾一度在我国学术界占据地位。这一时期,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家陶行知(1891一1946)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主张。

19世纪后半期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为教育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它不仅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且对教育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了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探讨了教育的实质问题,指明教育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从而揭示出教育与政治经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同时,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合,人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才有可能得到发展。

在社会主义教育学的发展史上,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卢那察尔斯基、布隆斯基、马卡连柯、凯洛夫、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凯洛夫(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1948年和1956年两次修改)在苏联和中国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凯洛夫曾于1956年来中国作过短期的讲学。我国最早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专着,是1930年2月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的李浩吾(即杨贤江)编着的《新教育大纲》。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教育本质和作用。

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分析了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地位与变革社会的责任。

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学者着手编写中国自己的教育学,以黄济为主编的《教育学讲义》和以刘佛年为主编的《教育学》都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初步有了中国的特色。近年来,教育学的着述增多,教育学体系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

。【阅读书目】:

《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教育学》,华中师范学院等5院校合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教育学》,顾明远、黄济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教育学》,王顺兴、韩永昌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