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822页(2894字)
又称“声韵学”、“汉语音韵学”。
研究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汉语语音的基本单位是音节。音节可分成声、韵、调三个组成部分。“音韵”是汉字字音的声、韵、调的总称。声,是字首的辅音;韵,包括元音、介音和尾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和升降。我国传统分析字音的办法,是把一个字分成两部分,即发声和收声,发声叫声,收声叫韵,因而“音韵”也称“声韵”。
音韵学最初属于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传统语文学与现代语言学的不同在于它研究的对象是以文字为主、兼及语言;研究的内容是文字的形、音、义;研究的方法主要是考证;研究的目的是读懂古代典籍,并对古籍的字、词进行分析训解。
通常包括“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三个部分。近年来,音韵学界提出建立“北音学”,并加强音韵学史和新兴的语音史的研究,使音韵学的领域扩大为五个部分。
“古音”,指的是先秦的汉语语音。古音学指的是先秦上古语音的研究。
方法是从归纳《诗经》韵部,旁及其他先秦韵文的韵部,参照汉字的谐声系统,古书的异文又读,从《切韵》(或《广韵》)的声类、韵类(兼及调类)上推先秦的声类、韵类、调类。对古音有系统研究的,首推宋代的吴棫。他先后着有《韵补》、《毛诗补音》和《楚辞释音》等书。明朝陈第写《毛诗古韵考》,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以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语音的发展变化,为古音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科学的古音学的研究,当以清初顾炎武为开山。到建国前,大约经历了4个时期:(1)初创期,以顾炎武为代表。
他差不多以毕生的精力研究音韵学,写成《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首先用系联法(归纳法)系联诗经韵字,他所分的古韵十部,虽很粗略,但影响是巨大的。(2)壮盛期,以江永、戴震为代表。
江氏着有《古韵标准》、《四声均韵表》、《音学辨微》等书,对古音学的贡献,一是区别开口元音和闭口元音。
二是以入声兼配阴阳;戴震是江永的弟子,着有《声韵考》和《声类表》等书。其他较有影响的学者有:段玉裁(着有《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着有《诗声类》、《诗声分例》)、王念孙(着有《诗经群经楚辞韵谱》)、江有诰(着有《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等)。(3)转折期,以章太炎为代表。
他的《国故论衡》(上卷)是中国最早的语言学概论。(4)革新期,以赵元任、李方桂为代表。1940年,他们翻译出版瑞典汉学家高本汉的《中国音韵研究》,引起强烈反响(罗常培也是译者之一)。高本汉还写了许多有关上古音的研究性论着,如《汉语分析字典》、《上古汉语问题》、《诗经研究》、《汉语词类》、《上古及中古汉语语音学简编》(或译《中国声韵学大纲》)等。
“今音”的“今”,是指隋唐宋时代的“今”;今音学主要是以中古时期隋唐宋时代出现的韵书《切韵》、《广韵》以及它们所代表的音系为研究对象,当然也包括对中古时期其他语音材料(如《玉篇》、《经典释文》、《万象名义》、《说文》反切等)的研究。研究今音最重要的材料是《广韵》。《广韵》以声调分卷,各卷中再分列韵部,每韵之内按声母和等的不同分列小韵。每一个小韵再用反切注明读音。
反切与“四声”的产生,被称为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两件大事。
研究今音,首先要研究《广韵》的反切。今音学研究的历史可上溯到魏代李登的《声类》和晋代吕静的《韵集》这些最早的韵书的编撰。而真正系统地分析、研究《广韵》的,是清代中叶学者陈澧。
陈氏着有《切韵考》。他对今音学的贡献在于:对《广韵》全书进行分析、排比,用反切系联的方法归纳出《广韵》切语上下字的体系,分析出宋代以来流传的36字母的照组应分为两类,喻母也应分两个,提出反切上字应分40类的结论,反切下字有300类左右。
等韵学是以特定的格式和方法来研究汉语语音的音韵学分科。“等韵”是指古代汉语语音的研究中用“等”的概念来区分汉语的声类和韵类。清人劳乃宣《等韵一得·外篇》说:“等韵之学,以审音为主,不尚考据,专重人声。”古人在编写韵书的过程中,需分析每个字(即有意义的音节)的发音情况,研究发音原理和音节构造,并常以“等呼”来分析韵母的结构,以“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来分析声母的发音部位(等韵学常被称为“七音学”),以“清浊”来分析声母的发音方法,以“字母”表示汉语的声母系统,其中主要是用一定图表反映出一定时代的每一个音节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声调变化。这种图表就是等韵图。等韵图既是研究汉语语音的手段,又是等韵学研究的具体成果。
等韵学的研究,在探讨等韵理论和概念的同时,极为重视历代等韵图制作的钻研。我国最早的等韵图是《韵镜》(作者已不可考),一说出现于唐末,一说产生于宋代。
从唐宋至明清,历代学者对韵图时有制作。现能见到的各代韵图,不下120种。
它们以其独特的表现方法和特殊的概念、术语构成了等韵学的丰富内容。等韵学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等韵学与古音学、今音学鼎足而三,是我国古音研究三个不同部门。
北音学是以《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研究对象的音韵学分支。
《中原音韵》是由周德清编写的,成书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全书只有19韵:平分阴阳,入派三声;改变传统韵书平、上、去、入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与现代大多数北方话相符。
因而,北音学的研究,关系到普通话语音形成发展的一系重要问题。北音学研究的材料,包括《中原音韵》出现前后所产生的内容相近或属于同一系统的韵书,如《古今韵会举要》、《蒙古字韵》、《中州音韵》、《洪武正韵》等。
但《中原音韵》较为着名。
一些学者主要以它为课题着书立说。
主要有:赵荫棠写了《中原音韵研究》,日本学者石山福治着有《考定中原音韵》,罗常培撰写《中原音韵声类考》(论文)。
音韵学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各类着述甚丰。
建国前以音韵学(声韵学)命名的着作就有王力的《中国音韵学》(后改名《汉语音韵学》)、姜亮夫的《中国音韵学》、林尹的《中国声韵学通论》、张世禄的《中国声韵学概要》和《音韵学》、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导论》等。张世禄于1938年出版的《中国音韵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用科学的现代理论写出的系统的音韵学史专着。1980年10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在武汉举行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标志音韵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阅读书目】:
《汉语音韵学》,王力着,中华书局1956年版;《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着,中华书局1956年版;《音韵学研究》(第一辑),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编,中华书局1984年版;《汉语音韵学》,李新魁着,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