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825页(1376字)

又称“语言解释之学”。

语言学中研究古代词义的传统学科。

“训诂”,又称训故、诂训、故训。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或用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叫诂。合之,训诂就是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汉语中的训诂,它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同时,它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一般说来,它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训释字词(核心内容);(2)解释语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3)分析篇章;(4)剖析表达方式。训诂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理解古文献,“以今语解古语”并且“顺其语气解之”(张之洞《輶轩语》)。古代训诂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针对古书的解释,它根据某书的书面语言材料,逐字逐句作出详细的语义分析:一是从实际的语言材料里搜集词语,分类编次,解释意义,这就是古代的字典和词书。

现代训诂学研究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的:(1)训诂历史的介绍(历代训诂学作者和着述的成就);(2)训诂材料的介绍(对注释书和训诂专着的体例加以发掘整理);(3)训诂原理的介绍(对各种训诂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训诂学是从古代的注释书和工具书里总结出来的一种工具性的学术。

在《易经》、《书经》、《论语》等古籍的正文中,就蕴藏着丰富的训诂资料。但为训诂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打下基础的是《尔雅》和许慎的《说文解字》。

在清代乾嘉时期达到鼎盛。清代学者一方面研究汉代古书的注释,搜集古训,而且从毛亨的《经训诂传》里归纳了训诂的法则和条例;另一方面研究了《尔雅》、《说文解字》等训诂专着,提炼了训诂学的理论。

清代训诂学者有以惠栋为代表的“沈钩”派和以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为代表的“订误”派。前者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目的是运用文字科学来阐明古书上没有弄清的理论问题和具体问题,使学者进一步理解训诂学;后者以纠正旧注,创立新说为主,目的在于发展语言文字科学,批判旧注,发明新义,从而提出自己的新理论,进一步提高训诂学。

20世纪后,训诂学逐步向旧传统告别。其标志是:1928年黄侃在中央大学等校所授《训诂学》课程,第一次建立起训诂学学科体系;以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把训诂学纳入语言学轨道;提出训诂科学化的口号,对旧训诂学进行清算。

70年代训诂学研究进入新时期,建立了全国的训诂学会,使训诂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

由于训诂学是从语言的运用上对语言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作语义分析,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它从性质上讲就是汉语词义学的前身。

其发展方向应该是科学的汉语文献词义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古代文献语言的词义;研究材料是古代文献语言及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注释书、训诂专书;它的研究任务是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形、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

。【阅读书目】:

《训诂学概论》,齐佩瑢着,中华书局1984年版;《训诂学》,洪减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训诂学简论》,张永言着,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训诂学基础》,黄大荣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上一篇:音韵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