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08页(2097字)

又称“美育学”。

研究审美教育结构、功能和规律的学科。介于美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审美教育,也称为“美感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主要任务在于探求人生、发展个性、增加知识、强健体魄、无私忘我、净化感情、求得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地发展。其范围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

家庭美育是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基础。家庭美育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感染,启发诱导青少年儿童从小培育热爱一切美好事物情感的一项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

社会美育是教育引导人们通过对社会上各种自然事物、文学艺术、影剧音乐、绘画雕塑、园林建设、优美环境等的欣赏感受,陶冶高尚革命情操,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一种社会教育形式。学校美育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育诱发青少年学生从形象直觉去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不断净化精神世界。审美教育学的内部结构,由3个部分组成:(1)审美教育理论。它主要研究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成分的审美教育的规律问题。

一是基础理论的审美教育学,它是研究审美教育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关系的科学。包括:①审美教育哲学(研究审美教育的本质、对象、任务、功能和审美观念等);②审美教育心理学(主要有审美感知、体验、审美情感逻辑、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和审美能力及其审美心理结构序列的研究);③审美教育社会学(包括社会审美观、社会审美流、艺术社会学、家庭美育社会学的研究);④审美教育生理学(即人的审美器官的生成研究,人的大脑两半球与形象思维研究,人的审美情感的个性特征研究)。二是审美教育方法论,主要研究对象和范围是:审美教育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审美教育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审美教育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审美教育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方法等等。

(2)审美教育实践。

一是艺术审美教育,几乎包括所有艺术领域的审美教育活动,如:文学审美教育,音乐、绘画、电影、戏剧、舞蹈审美教育,以及书法、摄影、建筑、园林审美教育等等,主要把探讨艺术审美教育的独特规律和自身特征作为出发点。二是研究现实生活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科学美、劳动美方面的审美教育。

包括:自然审美教育、社会审美教育、科学审美教育、劳动宙美教育、环境审美教育以及美育与真、善的关系等。(3)审美教育史。

一是普通审美教育史,包括中国古代美育史、中国近代美育史、中国现代美育史、外国美育史、审美教育未来学、审美教育与信息时代。主要对美育这一现象进行纵向的、历史的考察,探索其发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从而揭示出内在的规律性。二是发展审美教育史,包括胎儿、婴幼儿审美教育,儿童、青少年审美教育,成人、老年人审美教育,以及家庭审美教育、中小学审美教育、大学审美教育、终身审美教育、特殊儿童审美教育。主要从横向考察中,寻找出个体在成长发展中,美育的功能效用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施行美育的特殊性。

审美教育学的研究,要求以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石,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同时将慎重地吸收姊妹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符号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接受美学方法、比较法、层次论的方法论等,作为自己研究方法有机组成部分,从而逐步形成一套自己所独有的方法论系统。

人类审美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

在我国,早在2000年前,着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便十分重视对于“”、“乐”的学习。他把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和进行艺术审美教育的“乐”相提并论,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西方,古希腊的斯巴达为了把奴隶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坚强的战士,教他们学唱各种赞美歌和战歌,并把音乐、唱歌、宗教舞蹈跟军事、体育结合起来。

雅典的奴隶主阶级为7-14岁儿童设立弦琴学校,古罗马的修辞学校也教音乐。中国东汉末期创设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最早的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审美教育学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方面,最早是由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提出的。

他在1793-1794年间,曾给丹麦亲王连续写了27篇《审美教育书简》。

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项教育的内容,特别是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与事业来倡导,在我国还是本世纪初的事情。在这方面,王国维、蔡元培、陈望道等人都有贡献。

蔡元培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起来。

1980年,湖南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美育》杂志。1984年召开了全国美育座谈会,一些大专院校开设了美育课程。

。【阅读书目】:

《美育教程》,孟湘砥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审美教育学》,杨恩寰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审美教育书简》,(德)席勒着,冯至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上一篇:景观美学 下一篇:中国美学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