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10页(1116字)

对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在理论形态上的表现进行历史的、科学的分析解剖的学科。

中国美学在近代以前的长时期内是同哲学、伦理学,特别是同各门文艺的理论融合在一起的。学术界对如何确定中国美学史的对象或范围的问题,目前有不同的看法。

洪毅然认为:美学史应该是美学这门“科学”的历史,即: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美和主观审美活动诸规律不断深化其认识之整个进程的历史,其中自然包括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之审美意识的发展史在内。因此,美学史的对象和范围是十分广泛的:(1)人和物的审美关系的发展演变进程,(2)人对物的美及丑的认识的深化、广化的进程;(3)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各历史时期中人的审美意识的发展演变的客观历史规律,其中包括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

吴调公认为: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克思主义美学。对古典美学体系可以根据纵、横两方面进行考察。

横的方面,以“意境”为核心。就“意”而论,一以“真性情”为重点,强调“体性”和“境中有人”;二以对“道”的体验和把握为重点。

就“境”而论,一则强调“一”与“多”的关系,二则强调“形”与“神”的关系。纵的方面,中国美学史可划分为4个阶段:(1)先秦两汉——揉合理性与美感;(2)魏晋至隋唐——从人性中以至意境中求美;(3)宋元至明代前期——以重意轻境求美以至从摹古中求美;(4)明代后期至晚清——从个性解放中求美。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任务,李泽厚、刘纲纪认为有下列三方面:从理论上说明我们民族的美学思想产生、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从理论上分析我国美学基本的范畴、规律和特征,探讨中国美学体系的基本构成;从理论上说明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贡献。

“五四”运动以来,出现了各种关于中国文化的历史着作,唯独没有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美学史。

美国的托马上·门罗在60年代写过一本以讲中国为主的《东方美学》,日本今道有倍教授也有类似的着作。但许多看法与中国学者悬殊过远,且嫌过于粗略。由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第一部多卷本的《中国美学史》,以及叶朗、敏泽出版的同类着作,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阅读书目】:

《美的历程》,李泽厚着,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87年版;《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美学思想史》(常一卷),敏泽着,齐鲁书社1987年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