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931页(1057字)

研究文艺性的通讯、速写、特写理论的学科。

文艺理论的分支。

报告文学理论主要研究报告文学的创作原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报告文学存在的内容进行反思,再将反思化为系统的科学体系。报告文学理论可分为:(1)关于报告文学艺术特征的学说:以报告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中心,阐明报告文学反映客观现实的审美特性、心理特征和报告文学多重社会功能的内在联系。(2)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问题的探讨:把真实性看作报告文学的生命,研究报告文学能否在不损害基本事实的前提下进行有限的虚构。

(3)关于报告文学的创作规律:以报告文学作家从生活到艺术的全部创作过程为考察对象,研究报告文学的采访、构思、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一系列问题。(4)关于报告文学的批评规律:以作品评论和作家评论为重点,研究报告文学评论的特征、批评标准和评论方法。(5)报告文学发展史的研究。

研究报告文学,可采取分体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分体研究,就是专门研究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某一断代、某一问题(如报告小说)。

报告文学是近代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19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出现比新闻报道生动、详细一点的政治人物新闻、战地通讯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特写、为报告文学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被称为开山之作。

至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对报告文学亦极力提倡。袁殊、阿英、胡风、茅盾都写有重要理论文章。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告文学研究者胡风、周钢鸣、罗荪、叶以群针对报告文学创作的历史和现状,集中阐述了报告文学应是真实的新闻性报告,也应是文艺性的报告这样一种观点。建国后,报告文学作家刘白羽、黄钢、华山、徐迟、郭小川等都写过文章探讨报告文学的艺术特征,以便更好地体现它的新闻价值和文献价值,发挥它们的战斗作用和教育作用。

8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有份量的论文和专着。1980年8月,我国先后成立了“报告文学创作研究会”、“国际报告文学研究会”。

。【阅读书目】:

《报告文学的艺术》,张德明着,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报告文学概论》,涂怀章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赵遐秋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上一篇:童话学 下一篇: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