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类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学科辞典》第1134页(1020字)

运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人类经济生活与经济行为的学科。

应用人类学的分支。

经济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过程、方式,注重分析社会组织、氏旅亲属制度、家庭价值观念、外来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其分析的社会类型包括:无阶级的社会;阶级社会的原始形式;属于现代国家类型的村社(它们保留着古老社会的组织特点,并且除了市场经济外,还保持着某些非商品的竞争和交换形式)。主要研究的内容有:(1)经济人类学原理,包括经济人类学的对象、任务、学科性质,如何从人类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类的类型,等等。有人认为,模仿经济学产出与投入的比较,依据对社会的贡献有四种类型的人,即产出大于投入型、产出等于投入型、产出小于投入型、有投入无产出型。(2)各种经济形态变化的动因,包括各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社会等级与阶级集团在人类发展中的演化过程与作用,等等。

(3)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交换分配方式,包括早期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原始社会或近代土着居民中狩猎、捕、采集、畜牧的作业组织,以及采集狩猎民、农耕民、游牧民的生活方式;原始货币、社会成员聘礼、陪嫁及礼品交换,殖民化以前市场及初期国际贸易;原始财产积聚,土地和劳动力分配,等等。

经济人类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博厄斯和林诺夫斯基研究了北美洲的夸库特尔印第安人交换礼物的宗教节日和特罗布里安群岛美拉尼亚人的岛间贸易方式的“库拉”(Kula)之后形成的。经济人类学一词则是1940年才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1895-1963)的着作中。一般认为,作为一门学科是40年代后期由卡尔·波拉尼创建的。

从60年代初期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了较显着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经济人类学的人类学家增多;工业化以前的经济史的出版范围扩大;一些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研究经济发展论的学者,运用波拉尼的“重新分配”和“交易港”等概念以及“经济嵌入在社会中”的这一分析命题,从事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现实经济分析工作。80年代初期,出现了经济人类学的国际性机构。

1981年4月,美、日等国的97名学者在美国布卢明顿市印第安纳大学举行了“经济人类学学会”第1届大会,宣告这一国际性学会正式成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