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第463页(562字)

或作脚色。

中国戏曲艺术规范化的性格类型。中国戏曲最早出现的角色是参军戏和唐戏弄中的苍鹘和参军。规定二者演出中相互斗嘴,最后以苍鹘打参军收场。宋杂戏和金院本出现,中国戏曲初步形成,表演的角色扩展为五个,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称“五花爨弄”。

元代杂剧出现,中国戏曲成熟,并达到高潮,角色形成三大类:末,剧中装扮男性的角色,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冲末、大末、二末、小末等。旦,剧中扮演女性的角色,包括正旦、贴旦、搽旦、花旦、老旦、外旦、大旦、小旦等。

净,剧中扮演性情刚直鲁莽人物的角色,有男有女,包括净、副净、二净等。此外,孛老、卜儿、保儿、帮老、驾、酸、孤、曳刺等名目,均分属以上三大类。

宋、元南戏的角色分为七类:生、旦、外、贴、丑、净、末,每类又有更细分工。生为戏中男主角;旦为女主角;外指生以外扮男子的角色,扮演老年妇女的称外旦;贴,表现青年女子为主;丑、净,表现男女老少皆可;末,指副末。

随着昆山腔的崛起和兴盛,以及弋阳诸腔的繁衍,形成了按人物性格类型分行当的比较科学、严密的体制。清乾隆年间,昆腔有“江湖十二角色”,即老生、正生(小生)、老外、末、正、小旦(闺门旦)、贴旦、老旦、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杂扮。

以后京剧和有些地方戏,分行更细。

上一篇:角抵 下一篇: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