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新编中国文史词典》第560页(311字)

戏曲声腔。

明初四大声腔之一。亦称“昆腔”。南戏在元后期流传到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音乐结合,又经乐曲家顾坚改进,到明初形成了昆山腔。

至嘉靖(1522-1566)年间,又经曲家魏良辅等进一步改革,吸收了北曲和其他声腔的长处,形成了婉转悠远的清曲乐曲,被称为“水磨调”。

后经梁辰等进一步改革,并以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传奇,昆山腔遂为诸腔之首,受到文人学士的喜爱,并传到北京,取代了在北京盛行的弋阳腔,并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官腔”。昆山腔音乐优美,乐器齐备,管乐、弦乐、打击乐都有。自明后期到清初为其鼎盛时期,传奇创作和演唱几乎全用昆腔。昆腔对近代地方戏影响很大,至今传流不息。

上一篇:明通鉴 下一篇:罗振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