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出处:按学科分类—马列 江苏人民出版社《简明马克思主义原理辞典》第3页(1300字)
【生卒】:1818.5.5—1883.3.14
【介绍】: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庭里。1835-1841年,曾先后就学于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曾加入青年黑格尔派。
大学毕业时获哲学博士学位。
1842年4月起担任《莱茵报》撰稿人,10月任主编。
后因该报被封,1843年移居巴黎。1844年初,创办《德法年鉴》。在此期间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马克思在巴黎会见了恩格斯,从此,他与恩格斯结为最亲密的战友。他们合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着作,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真正”的社会主义,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46年,和恩格斯一起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批判蒲鲁东的反动观点。同年组建并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受同盟代表大会委托,与恩格斯一同起草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在欧洲1848-1849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到德国,参加并领导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在科伦创办了《新莱茵报》,并担任主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革命失败后,被逐出德国,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直到逝世。
在伦敦,他积极组织工人进行革命斗争,并致力于革命经验的总结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先后写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重要着作,深刻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原理。1867年出版了不朽着作《资本论》第一卷(《资本论》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在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出版),在这部巨着中,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和经济运动规律,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
1864年9月,马克思在伦敦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并成为它的领导者。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并积极支持公社。
公社失败后,他及时总结公社的经验教训,写出了《法兰西内战》一书。
19世纪70到80年代初,马克思以主要精力继续写作《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也十分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875年,他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他还和恩格斯一起对杜林、苏黎世三人团及法、英、美等国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派别进行了批判和揭露。反动政府的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以及十分繁重的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