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

出处:按学科分类—列 江苏人民出版社《简明马克思主义原理辞典》第175页(550字)

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二阶段,因而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第二阶段。

在欧洲,大约发生在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之间。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生产。这种生产在资本家的组织下并在他的手工工场里进行。工场手工业由两种方式产生。

一种方式是资本家把不同行业的手工业劳动者组织在一个工场里,实行分工协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马克思称之为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另一种是资本家把同一行业的许多手工业者组织在一个工场里,将整个劳动过程分成若干工序,手工劳动者实行分工,每人只在一种工序上操作,共同完成一种产品,马克思称之为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同简单协作相比,工场手工业使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劳动因分工而专门化了,因而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为机器大工业培养了有技巧的工人;劳动工具也大大改进并专门化了,这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分工和生产的专门化使工人再不能单独生产一种产品了,致使工人更加隶属于资本,而且由于工人长期只从事一项局部劳动,影响了身体和智能的全面发展;工场手工业还造成了工人中的等级差别,加深了工人之间的竞争,资本家以此分化瓦解工人的团结。总之,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获得了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