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江苏人民出版社《行政管理学简明辞典》第9页(1081字)

一种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研究工作环境中人们的道义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理论。

其前提思想是,组织中任何一项工作都须人去完成;其基本宗旨是,理解人的行为和寻求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提高组织的运转效率。促成人际关系理论的产生有众多因素。首先,它与人们对过于忽视人的因素以及人与人或人与工作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不满有关。其次,在许多企业和政府机关中为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开始设立人事管理部门。

再次,一些学者开始强调要尊重人的尊严等等。一般认为,管理理论从科学管理转向人际关系的标志是20年代的霍桑试验。

经过近60年的发展,这一理论已经成为行政管理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一派。但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它并非一套定义明确、界限清楚的理论体系,而是包括了各种涉及到人的因素的理论。

它们是:(1)动机理论。这是人际关系理论中最有用的一部分。其基本思想是:人们的行为总是为满足一定需要的,这些需要包括生理的(如吃、穿、住、行等)、社会的(如归属感、爱情等)和心理的(如成就、地位等)三种。若要使一个人能满意地工作就需创造一个令其满意的工作环境,这正是管理者的责任。

(2)领导理论。这派理论认为,领导不仅有使工作完成的责任,而且掌握着使人满意的方法或手段。

因此,各种各样的领导必然会影响到工作环境并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一般从三个方面去研究领导问题,即领导素质、领导类型和领导环境。

其结论是,只有具备一定素质的人才能充任领导;在各种类型(如独裁的、自主的、放任的和民主的)领导中,只有民主型领导会使下属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而最能触发工作情绪;与此相反的意见认为,哪一种领导最佳须依领导所处环境而定。(3)组织理论。基本思想是,在任何组织之中总是存在着与正式权威体系相并行的非正式组织,它是由人们的信仰、态度、情感、恐惧和兴趣等构成,同样对组织活动产生重大影响。(4)沟通理论。

基本思想是,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信息的转换和接受方式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在一定的沟通关系中会获得满足,也会获得不满足,因此,管理者必须在下命令、发指示、作解释、提供咨询等沟通关系中寻求最佳方式。同时,必须注意信息转换中人们的兴趣、组织结构、人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

(5)参与理论。基本观点是,人们都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需求。

实验表明,让下属工作人员参与组织的计划制定,决策,工作成果评价等管理活动,将会满足他们的上述需求,从而激发其更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发挥才能和潜力,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参见科学管理、领导、组织理论、沟通关系、参与管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