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关系学说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物资管理辞典》第595页(846字)

认为人是生产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的行为对生产效率有显着的关系,而人的行为又受到在企业中人群关系很大的影响,强调改善人群关系,满足职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才能激励职工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出高效率。美国女管理学家玛丽·福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对促进早期人群关系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她赞同科学管理的某些观点,但首先提出在组织中,按“群体原则”和“利益结合的原则”进行有效管理。

人群关系学说的主要创立人是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和从事工业研究的梅奥(G.E.Mayo)。1933年,他总结由他领导进行的有名的“霍桑实验”成果,突破科学管理的传统观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群关系学说。其论点为:(1)泰罗的科学管理把人看作为单纯的“经济人”,认为经济报酬是刺激生产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他们还有心理和社会的精神需要,要求得到满足。

(2)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单纯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即士气,而士气除受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企业中的人群关系,即在企业内部职工与职工之间的互助、友谊、团结等关系,以及职工与企业管理当局上下级之间的关心生活、劳动安全、感情融洽等关系。(3)科学管理只重视利用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正式组织”的作用,以实现企业的目标;霍桑实验表明在群体中还存在着无形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通过共同的思想感情、生活爱好、价值观念、习俗惯例等倾向,控制着职工的行为,影响企业的生产。

(4)霍桑实验还提出企业领导要善于沟通和倾听职工的意见,关心职工的生活,使企业的经济需要同职工的心理和社会需要结合一起。人群关系学说对促进当时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变革意义,它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和改善人群关系与提高生产率的关系,为以后行为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