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中国物资管理辞典》第599页(714字)

亦称“双因素理论”。

认为影响职工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大类。保健因素指使职工能维持工作现状起“保健”作用的因素,它们与工作的环境有关,是影响职工工作情绪的外在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政策和管理、监督的方式和方法、工资和福利待遇、人群关系以及工作条件等。

满足职工对于保健因素的需要,能防止职工产生不满意,维持原来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他们的内在潜力去积极工作,就象卫生保健工作一样,可以预防疾病,维持健康,但不会增强体质。

激励因素是能促进职工工作积极性,起“调动”作用的因素。

它们与工作本身的内容有关,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内在因素,包括工作成就、个人地位、获得承认和尊重、委以重任、工作本身和成长发展机会等。发展这些因素,能使职工增进对工作的满意感,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于50年代通过对美国匹兹堡(Pittsburgh)的200名会计师和工程师调查研究的结果而提出的。在调查中,他发现:把影响人们行为的各种因素按其所达到的满足程度简单地区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将“满意”同“不满意”相对立,这种传统的表达模式是不完全的。

他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有些因素只会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满意”或“没有满意”,如各种激励因素;有些因素则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们的“不满意”或“没有不满意”,如各种保健因素,从而提出了双因素理论。

根据双因素理论,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必须认识到保健因素的重要性,以避免引起职工的不满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激励因素,使职工满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