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花述异记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清小说鉴赏辞典》第1183页(1885字)
传奇小说。
清王晫撰。王晫(1636-1683以后),初名棐,字丹麓,号木庵、松溪子,人称松溪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生于明崇祯九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之后。诸生,未曾出仕。《今世说》有自述说:“喜读书,所交多贤豪长者。遇同好,辄谈论移日,或至信宿不厌。其他虽相对终日,卒不妄交一言。
匪类故多恨之。平生重然诺,与人期或允所请,不爽时刻。
性不耐饮,复善愁,凡在六合之内,或有才士穷途,佳人失所,每闻其事,辄为于邑,甚至累日减餐,终身不见喜色。”王晫富于才情,着述丰富。
着有《遂生集》(1660)、《今世说》(1683),《广新闻》、《得闲录》、《丹麓杂着》、《霞举堂集》、《墙东草堂词》等,辑录他人着述则有《文津》、《檀几丛书》(最后一种与张潮合作)等。《清史列传》有传。
本篇写于康熙七年(1668),见于《丹麓杂着》、《虞初新志》等书,写作者自己游览西湖沈氏园之后,梦入“花国”仙境的故事。用第一人称写出。“花国”由南岳魏夫人(晋人,后为道教神仙)掌管。这里生长着各种奇花异卉,聚居着历代名媛奇女。
作者入梦后,先有魏夫人的侍女黄令徵接引,并告诉他,魏夫人职掌“春工”,“凡天下草木花片,数之多寡,色之青白红紫,莫不于此赋形焉”。一路上,芳菲盈目,鸟语笙簧,并时时有美女掩映于花光树影之间。抵达仙阙,魏夫人特地为作者举行了歌舞盛会。并告诉他:“美人是花真身,花是美人小影。以汝惜花,故得见此,缘殊不浅。向汝作《戒折花文》,已命卫夫人(晋代女书法家)楷书一通,置于座右。
”在会上,作者见到了弄玉、丽娟、徐月华、绿珠、阿纪、绛树、杨玉环、江采苹、薛琼琼、念奴等历代仙姝美女二十余人,欣赏了她们的歌舞弹奏。在丽娟(汉武帝时宫中歌女)歌《回风曲》时,庭叶翻落如秋,作者不禁发出“奈何”的叹息。在她起舞时,落花满衣,作者唯恐她临风吹去(她以身轻着称)。至此,忽而梦回。
只见晓星欲落,斜月横窗,花影翻阶。作者“露坐石上,忆所见闻,恍如隔世”。因慨叹天下之事,大多如此。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篇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如张潮在篇后评语中所说的,“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定饶异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别有深情”。
文中魏夫人也有近似的说法。简单地说,就是以审美的态度来看待仙妹美女。
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眼光的高尚的审美情趣。以鲜花来比美女,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可以说是“老生常谈”。
但都没有达到本篇的境界。当时,在描写性爱、婚恋的作品中,出现有注重“心灵美”的倾向;而本篇在描写非婚恋的男女关系中,又提出了以审美态度对待女性的问题,这都是由“肉”而向“灵”的方面倾斜,是作者(及其他人)道德情操的一种自我超越,自我净化,也是一种具有时代色彩的现象。二是,本篇还具有乐极生悲的感伤意味,好景难常,佳遇难再,作者自称“善愁”,这并非仅仅是因为作者个人的不幸或怀才不遇,在那个时代的中国社会中,确是悲多而乐少。这种感伤情绪,显然是当时的汉民族的历史悲剧和封建末世的种种黑暗现象在作者心灵中的一种投影。
明季遗民、作者的好友徐芳曾说:“吾侪如鸟中子规,自是天地间愁种”(《今世说》)。可见,至少在当时的文化人中,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本篇在艺术上也是很出色的。袁箨庵的评语认为作者“具三十分才情”。李湘北的评语说,作者“将千古艳魂,和盘托出,笑语如生”。本篇文字不多,出场的仙妹美女竟有二十多人,而素材又无一不是来自古书的有关记载,作者似乎并没有增添什么新东西,但确实个个写得栩栩如生,而全文又显得浑然一体。这是什么原因呢?有两点似乎值得一谈。一是作者将原有的零散的素材,加以组织提炼,重新情节化了,也就是用游览花园、观赏歌舞这一情节线索将各人的事迹统帅起来了,这就将“死”变“活”,由静而动,从而避免了材料堆砌的毛病。
其次,全文还有一个内在线索,这就是作者的审美态度。作者以自己的审美眼光,对这些人的秉性和才情加以独特的观照,这就赋予这些人以新的生命,从而取得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效果。
本篇以香花、美女隐喻人世间的美好事物。
这种写法对后来的文言小说创作有明显影响。
《耳食录》中的《长春苑主》、《兰苕馆外史》中的《林妃雪》,《此中人语》中的《迷香洞》等篇,在立意、表现方法、情节结构等方面,都与本篇有某些相似之处。据本篇改写的剧本有黄周星的《惜花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