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豺逐马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22页(717字)

【作品赏析】:

豺逐图凿刻于内蒙古阴山乌拉特中旗昂根公社南山顶石壁上,画面朝东。

全面长65厘米,高27厘米。描写三只动物,中间是一只虎(20×8厘米),细腰长身大头,一副饥饿的样子,张开血盆大口追赶前面的一只小马(13×12厘米),虎的身后紧跟一只豺(13×6厘米),尖头竖耳、细长身躯、高腿、短粗尾巴,作悄步行进状,前面的小马放开四蹄急驰逃命,猛虎扑食的刹那间动作,被画家(猎牧人)准确地描绘下来。

这幅岩画是用钝尖工具一点点凿刻而成的。其制作程序大概是:先画出形象轮廓,然后用坚硬的石器或金属器沿轮廓一点点敲凿,由无数麻点组成形象。麻点成圆形,估计是用石器敲凿的。制作时间较早,大概在新石器时代

从形象处理看,制作时间也应较早:三只动物均取侧面,虎豺只画两条腿;动物比例也是失调的,虎的个头比马还要大,这在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它反映了原始人的思惟特点,在原始人眼里,自然形态的大与小,是次要的,甚至“视而不见”,而某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的大小才是最重要的。早期的空间概念都只涉及质的关系,而不涉及它们之间的量的关系,量只解决现象问题,质才解决根本问题。虎的自然形体要比马小,但在力量方面要比马大得多,马在本质上是弱小的。

本质上强大的东西就应该是突出的、醒目的,形体也应该是高大的。

世界各国早期的艺术,几乎无例外地采用这种手法。在埃及奴隶制时代的雕刻中,某些权威人物如皇帝、国王、父母等,往往比他们的臣属或子女在个头上大一倍;在印度佛教雕刻中,佛在体积上总是比周围的菩萨、弟子大出一圈。

内蒙古阴山 岩画 纵27厘米 横65厘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