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206页(725字)

【作品赏析】:

此图是董源描绘夏山的作品之一,《夏山图》是明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记载所定。

有的研究者认为,此图内容更近于记载中的另一幅作品《夏山牧图》。原藏宋内府,南宋时为贾似道所得,至明清、近代皆流传有绪,卷后有董其昌晚年的两篇题记。

宋代郭熙论山水画有“三远”:平远、深远、高远。此画是以高远为主的构图,即从山头望后山,可见叠嶂重峦,具有无限高,无限远之感。

中远山皆用浓淡相间的墨色点簇而成,但又显出山石的结构,而非浑茫一片。浓厚、郁郁苍苍、深邃、朴茂华滋,是此卷的突出特色,因而不同于《潇湘图》的平远清雅。树木的繁茂、远近的层次,汀渚与忽明忽暗的烟岚,似都笼罩在一片迷离翠色之中。近景如可步入,远景令人生思。长卷山水所纳入的,不是定点所视的那片景色,而是转动中的风物。它越超了定点时空的局限,以心灵俯仰的眼睛摄取山川自然——这是传统绘画尤其传统山水画的基本特征之一。

五代两宋的山水画比较强调画面的空间效果,重视“咫尺千里”之势。所采用的画法,一是远近物象大小的对比,一是虚实掩映,所谓“浮空出没有无间”,通过苍茫缥缈的远山、远渚、远岚造成观者的远离感和深远感。

董源的作品在这点上极为突出。他还善于运用人与山川的对比:人画得极小,反衬山川的无比空阔、深邃和巨大。

但自然的宏大浑茫,并不是作为人的压迫力量出现的,它亲切,富于人的情调,然而也不是人格的一种象征。它好象就是宇宙的生命本体,人不过是它的一部分而已。。

五代 董源 卷 绢本水墨淡设色 纵 49.2厘米 横311.7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上一篇:夏景山口待渡图 下一篇:龙宿郊民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