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秋色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328页(968字)

【作品赏析】:

本图为长卷形式,画面上重山复岭,层峦叠嶂,江河溪涧,深泽浅潭,飞瀑激落,错杂其间。

深秋的雾色中,楼观屋宇,栈道廊桥,苍松古树,各得其宜。流连于山水之间的,又有三三两两的步行者,张网摇船的艄公,松阴下歇息的对话人。岸边鸿雁翔集,闲云悠然缭绕。景虽细而详略得当,人虽小却面目俱全,整个画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令人目不暇接。

元代的邓文原题赵伯驹的画云:“苍山高处白云浮,楼阁参差带远洲。千尺虬依绝壁,一群鹳鹤唳清秋。

山翁有约凭双屐,野客无心溯碧舟。最是霜林好风景,居然咫尺见丹丘”。

实际上,当时的作者南渡后,曾“每于市肆涂抹,与庸工杂处”。虽然在这幅画面上出现的是一片太平、悠闲的景象,我们是否能从中体味出作者对失去的故土的思念之情呢?

此图在布局上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适当地结合起来,造成容量大、布阵奇、开合有度的效果,既奇伟壮丽又深邃空灵,在多变之中得到一种和谐的整体感。

本图的山石皴法以“小斧劈”为主,此法在南宋山水画中经常采用,宜于表现高大的石山,造成险峻而又清秀的效果。我们还可以从色彩上将这幅画同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比较,同是青绿山水长卷,王的设色浓重,颜色饱和度高,显得凝重、深沉;而赵画用色则相对冲淡,整个感觉更“亮”一些。

又阴影处多用石青或墨青,亮处多以石绿加赭色,水天处用花青打底杂施以白粉,造成明暗适中、和谐清雅的效果。

此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具有受到文人推崇的“士气”。变浓郁为清雅,而清雅正为文人画家所追求。

因此,将北派山水贬得一无是处的董其昌,也对按他的分法属于北派的赵伯驹之画给以“精工之极,又有士气”,“虽妍而不甜”的评价,以此也可见赵作的成功。

。【作者介绍】:

赵伯驹(1119-1185)字千里,宋宗室,高宗时曾任浙东兵钤辖。

工青绿山水,远师李思训,风格工致巧整。但有时也适当采用水墨山水画法。

据载亦长于花禽、竹石、人物等。。

宋 赵伯驹(传) 卷 绢本设色 纵56.2厘米 横323.2厘米 藏故宫博物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