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罗汉图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第673页(1177字)

【作品赏析】:

独乐寺座落在天津蓟县城内,始建于唐,主体建筑山门和观音阁重建于辽代统和二年(984)。

寺内壁画集中在山门和观音阁两处。山门壁画绘于清末,画佛教天王像,画技平庸,规模也小。观音阁壁画是独乐寺壁画的主要部分,布满大阁下层的四壁,主要画佛教十六罗汉和两明王,发扬了我国宗教壁画的优良传统,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十六罗汉图》分布在观音阁东、西、北三壁,最为精采。

十六个罗汉均为立像,画得高大,并题有姓名,是图中的主体。他们在海浪翻腾、山峦起伏和云气缥缈的仙境中,或作法或讲经,各具姿态。

其间,又画有不少同佛教有关的传说故事、世俗生活和重修信士像,尤为生动活泼。全图一组组,各以一个罗汉像为中心,自有独立的内容,但又彼此相连,构成一个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艺术整体。这里选印的是其中的第六组,画罗汉跋陀罗尊者,披白、红、绿三层袈裟,半袒胸,双目前视有神,左手举一燃烧的白色蜡烛,一缕青烟绕过身后,烟团上又托起十六支蜡烛。罗汉的一侧画三个世俗人像,一合十作礼,一持莲花香炉仰望,一为信士,拱手侍立。

另一侧画一只被降伏的猛,口衔红色包袱,翘首驯立。背后一虎奴,高鼻大眼,卷发卷须,右手持锄,左手牵虎,衣着鲜明,威武雄壮。

这组画的中心应是佛教中的所谓“传灯”,即传点蜡烛,譬喻佛法能破除一切黑暗。“驯虎”的描绘,其位置与内容正与第十四个罗汉旁的“降”画相对应,应是取材于神话中的降龙伏虎故事。

画面布局严谨,采用“以密托疏”、“以繁托简”的手法,用细笔密线描绘繁复的背景——山峦、海水、云气和世俗人物以及动物、杂草等,来衬托用线洗练粗简、体形异常高大的罗汉形象。

繁简有致,虚实相映,取得了主像突出、背景充实,既可远观又可近察的特殊效果。

人物造型准确,比例适当,姿态神情有动有静、有刚有柔,各不相同。其中罗汉面部的刻画,结构清晰,体积感强,勾染细致生动,犹如和善可亲的世间凡人。

而世俗人物的描绘,则完全是一种世人的气味。画法用勾勒填色法,线条挺拔流畅,有收有放,用色多为石色,艳丽而和谐。

观音阁壁画一直为墙皮覆盖,1972年整修寺内建筑时才被发现揭出,因此保存基本完好。从画面各部位的画风和墙皮剥落的层次观察,又发现:在现有画面下还覆盖着另一层壁画,外层壁画是在内层壁画上刷一层白浆后重描的,造型与线条大部分内外重合,但有局部改动和删减;并且在外层画面上,还有后来又作局部涂改的痕迹。

根据对先后三次绘制年代的考察,表明:我们现在眼见的这层壁画,实际并非纯系明人之作,而是明人在元代壁画之上重描和局部改画的,它同时兼具着元、明两代的艺术创造和时代特点。。

明 独乐寺观音阁壁画 纵3.15米 横45.35米

上一篇:捕蝗图 下一篇:中国书画鉴赏辞典目录
分享到: